这是前段时间推文下面一位朋友的留言:



我们公号是出了名的“在看”数很少,留言点赞很少的。这次的点赞那么高,把我惊讶到了,估计这方面的困扰蛮多人都有的,那今天就赶紧小跑步送上我的解题思路。


在谈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界定一下今天谈的“坏”。一般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坏”,而是有一些行为是不妥当的,比如喜欢打人、说粗话、撒谎。


如果你孩子的朋友喜欢偷盗霸陵这些情况,那就不在今天讨论范畴了。


要不要干预?


这的确是个很棘手的问题。


小D在之前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有个好朋友。那个女孩精力无限,十分活泼,两个人玩的时候,总能玩的很开心很疯。但那个小女孩,太兴奋后就会出现吐口水、打人、踢人的情况。


小D当时很喜欢和她玩,我第一次在操场看到女孩出现这样的情况后,心里就隐隐担心了,已经预见到了,小D过段时间估计也会这样。


想干预吗?肯定想啊。后来我直接干预了吗?并没有。



原因很简单,不谈那些育儿理论,我就是将心比心,当年父母不允许我和某个同学玩,不允许我和某个人谈恋爱,这些我听了吗?并没有啊,他们越说,我越偷偷摸摸去做。

三四岁以后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社会规范和心智还不成熟的阶段,正是属于“你越说不可以,我越要做”的时候,直接的干预根本没用。

育儿这件事,有个大原则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打着教育之名,把孩子推出去,和孩子玩“猫抓老鼠”的游戏,我们总是输的。


而是尽量把孩子拉回来,那么在目光所及之处,我们仍然可以守护孩子。


正面了解


那么如何做到不干预却能守护孩子呢?


首先做的就是欢迎,以最大的热情去了解孩子的好朋友。花时间听孩子讲她的好朋友。

没有无缘无故的喜欢的,而每个人肯定都是多面体,听听孩子喜欢她的理由。

当时小D和我说喜欢这个小女孩的理由:


她很好玩


她总会想出各种玩的点子


我和她在一起很开心



虽然很简单,但这些理由我是认可的,那个小女孩的确是个创意无穷、能量无穷的孩子。


这样的对话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和孩子,认识到更加全面地看待每一个人。这种不是“非黑即白”的多元价值观,也是受益终身的。


这样的对话不仅让孩子意识到,我们对她“喜爱”的感兴趣,其实也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全面了解孩子的朋友。


所谓“拉回来”,就是让孩子愿意和我们分享。


侧面教育


那么对于我们无法忍受的那些“缺点”,怎么办呢?


我的做法就是侧面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不好的行为拿出来和孩子聊。


比如小D这个小伙伴是爱打人和吐口水,我们当时是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我故意拿着一个小娃娃对她的北极熊玩偶进行一样的“攻击”。


小D就会和我说,不要这样,打人很痛的,吐口水太没礼貌了。

这时,我就发现,我们家庭教育里的规则她其实是理解的。


那么这时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强化规则,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把原因再次强调。



而如果你发现孩子并没有特别回应,可以试试看让她换位思考,“如果小娃娃总是打北极熊,你觉得北极熊会怎么想?”

不要以为我们不让孩子接触“坏朋友”就能保护孩子了,关键是让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


规则这件事不是遇到问题了,我们觉得不对了,就开始当场教育,没人喜欢在玩的兴头上被喋喋不休的。


好的教育不是发生在某个时刻的当下,而该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浸润。


我从小D 3岁多就开始玩一个游戏叫“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睡觉前吃糖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生气了打妈妈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下雨天出门打伞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遇到大堂里的邻居打招呼是好的选择还是坏的选择?


当然,也不要幻想孩子每一次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有时小D就会故意说反,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这个游戏的好处是,让孩子开始建立了一个意识,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自由,选择可以不同,但有好坏之分。


这种意识就能影响到他们的交友,我们可以仍然爱我们的朋友,但是朋友的某些行为是可以有更好的选择的。



制止行为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朋友问,那么我的孩子已经有了模仿那些不好行为了怎么办?


我们要知道,学龄前的孩子进行模仿太正常了,这本来就是他们一个“学习”的模式,想想他们学习其他新技能不都是这样?

遇到孩子在模仿时,我们需要做的,和管教孩子其他任何不好行为都是一模一样的。


及时制止,说明原因,如果孩子“屡教不改”,那么就需要让他自食其果。

我并不赞成大家在教育的时候说,“XX是坏孩子,你不要去学他”。我不会把管教自己孩子变成了变相批评其他孩子,这么做,有害无益。


首先,你打开了一个对话的缺口,孩子肯定会问,“那他为什么可以这么做?”;或者孩子甚至会直接说,“我就是要像他那样做坏孩子”。


其次,我们也在破坏自己建立的规则底线,我们要从让孩子明白的是,关于行为准则,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底线,并不是因为其他人“坏”,我们才不做某件事,而是这件事违反了我的处事底线。



如果两个孩子在现场一起玩,我基本上只会对小D说,“我们不打人,打人会让别人痛”。


记得当时小D现场也问过我,“那为什么XX可以打人?”,我在现场对她说的是,“在我们家打人是不被允许的”。

如果小D仍然一意孤行,而且有孩子一起的时候,她大概率就会这样。


那么我就会告诉她之后的结果,“如果你仍然打人,那么我们就必须提前回家了,打人是不被允许的”。

“如果你太兴奋了,可以过来,妈妈抱你一会冷静一下”。


和任何管教孩子一样,有时小D可以改正,有时不行。但不管任何时候,我的反馈让她清楚了,我们的原则和底线在哪里。

与其严防死守,不如从根源上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和自己的择友观。




父母的职责不是给孩子一个虚假的完美环境,而是带着孩子去接触真实但不一定完美的环境。


会“感染”,会“跌倒”,那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孩子社交免疫力的产生。


成年的社会就是个大染缸,但自己变成什么颜色,其实是每个人可以选择的,不能只是甩锅给环境。


但太多成人在童年时,摔倒怪桌椅;成绩不好怪学校;学坏了怪朋友。于是他们长大后,工作不顺,怪老板;生活不顺,怪伴侣和孩子;脾气不好,怪原生家庭。


成年人最重要的社会第一课就是,对自己负责,做出明智的选择,请不要缺失了。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