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时代,当家长的至暗时刻是什么?


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大七岁左右,有次跟妹妹吵架,忽然冒了一句“I hate you”(我恨你),“I wish you were never born”(我多希望你根本没被生出来)。


我当时惊呆了,一时都不知该如何回应这句话。


愤怒——苍天啊,这是你亲生妹妹啊,你怎么能说这么残忍的话!


委屈——我难道不是想让你多个伴?父母就算不在了世界上也多个亲人?


羞愧——我竟然把孩子教成了这样,我真差劲!



其实后来想想,我们这代独生子女父母多少有点一厢情愿。自己从小没人玩,想当然地以为:血脉亲情,孩子们天然就应该相亲相爱、长大以后情比金坚相互扶持;而不是玄武门之变,或者上《老娘舅》去抢房子。


但事实上并不是。


最近在看美国很有名的一本处理同胞竞争的书:《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才发觉做父母,尤其是多子女家庭的父母,真的是一项需要学习的能力。


而让孩子和平共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允许他们存在负面情绪、并能够接纳倾听这种情绪。


书里举了这么个让人捧腹的例子:


假如法律允许,你老公又娶了一个老婆,还期待开心地接纳她,你是什么感觉?


老公对你说:“宝贝,我当然很爱你啦,就是因为你太好了,我才想多要一个啊!你有个伴、你们还能互帮互助一起玩,多好啊!”


本来是你的衣服,老公说:“反正你胖了那些裙子也穿不下,给她吧。”


老公给你买了新手机,新老婆也想玩。你生气的拒绝了,她就委屈地哭着朝你老公跑去。没几分钟,你老公怒气冲冲地来吼你:“给她玩玩怎么啦?你为什么就不能懂得分享呢!”


转变一个角度,突然发现自己经常教育老大的大道理其实很可笑,只会引起更强烈的反弹。


同胞之间竞争是避免不了的,但往往是父母的错误做法,才让这种竞争变得更加无法收拾——



错误1:企图维持表面和平。


我们有时会故意忽视孩子间的冲突,安慰自己“小孩都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的”;要么就讲大道理,“你们要相亲相爱啊”;甚至会压抑他们的负面情绪,“你敢再这么说一遍试试看!”“你敢再动手一次试试!”


应该这样做


认可孩子的情绪。


其实,负面情绪只有被认可的时候才会舒缓,情绪舒缓后,理性才能起作用。你只需要把孩子的负面情绪描述出来,效果就很明显

“哦,你觉得弟弟占用妈妈太多时间了,你想要跟妈妈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哦,你很委屈,觉得妹妹不应该弄坏你的玩具。”



错误2:比较两个孩子。


人生第二大噩梦,是父母嘴里总有个别人家的孩子;人生最大的噩梦,这个孩子现在住到了自己家。


“妹妹2岁就会帮忙收拾,你那么大人东西还乱扔!”“你姐姐那么棒,你可要向你姐姐好好学习啊!”“你哥哥不行,一点不随我,我们家以后就全靠你了!”


在家长看来这是激励,想让他们互相学习。但所有的比较都是压力,压力通常是转化不成动力的,只会让负面情绪在同胞关系中积累发酵。



应该这样做


每个孩子都是特殊、完整的,跟一个说话时不要带另一个。


你一喊“该睡觉了”,老二噌噌跑去睡觉,老大还磨磨蹭蹭。请极力压制自己想说“你看看妹妹”的念头。


你应该对老二说“我看到你已经上床了,很棒啊”,对老大说“九点钟应该睡觉了,你还没刷牙。”


就事论事,不要在一个孩子面前赞美另一个,也不要为了鼓励一个孩子而在ta面前贬低另一个。



错误3:给孩子“角色标签”。


“你是哥哥,要懂事,让让弟弟”;“我们家老大什么都敢试,老二不行,打了雷都怕得要死”;“你只知道欺负弟弟,每次都要把弟弟弄哭。”


当权威的父母给年幼的孩子下了角色判断,他只有两个选择——努力朝角色靠拢,或者怨恨为什么自己得不到另一个角色。


越说我胆小,我就越胆小;你要我负责,我可能成人以后还习惯揽下所有事情,累死自己为止。因为,这就是我们从小学会的怎样讨人喜欢的方法啊。



应该这样做


描述而不判断。


“你已经学会滑冰了,太棒了!弟弟今天还不想试,他以后准备好了会试的。”“你不是个坏孩子,我知道你可以好好跟人说话的。”


如果一个打了另一个,先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被打的身上。“哎呀,你这里都红了,很痛吧,让我来揉揉。你哥哥应该学会怎么用语言来表达情绪,而不是动拳头。”



错误4:当法官。


我们总想以法官身份教孩子学会并遵守公平,以此高效地解决所有他们之间的纷争。


“这个玩具是她的,她不想给你你就不能跟她抢。”“你是哥哥,你要让这弟弟,这个玩具你那么久都不玩,干嘛不给弟弟玩?”


但这样做势必会让矛盾加剧——因为有人赢,有人输。



应该这样做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自己解决。


当问题很小时,先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


争吵升级时,也要有技巧地介入:你可以先客观描述你看到的事情——“我看到你们都想要这块乐高”;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理由都说一遍。认真听,然后重复——“哦,姐姐觉得乐高是她的,她等下要玩的”“妹妹缺这块乐高搭房子。”


接着,要承认这个问题的难度——“我觉得这个问题挺难的,但你们能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家长的介入,首先是让双方的情绪平复,避免矛盾升级。其实你的客观描述,孩子已经知道自己的需求被看到了,他们常常能想出让你意想不到的方法。实在不行,你可以提供一些解决思路:“能不能交换点什么呢?”


其实,孩子说“我恨TA”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情绪和印象一直缠绕在TA的意识里,盖过了所有其他家庭温馨美好的片段,让TA失去了学习处理矛盾的机会,失去了觉得自己仍然被爱被认可的自信。为人父母,我们要学的真的是太多了啊。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