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冬一波接一波的病毒,简直开启了妈妈这一整年的灾难模式。尤其遭遇流感和发热的时候,高热引起的惊厥,就成了妈妈们最大的挑战。



前不久,有一位妈妈就经历了宝宝高热惊厥的过程,现在想起来她还是惊魂未定——


我家宝宝刚满6个月。上个月一个早上,我抱起来刚准备给他喂奶,突然觉得孩子开始浑身发硬、剧烈颤抖。


我赶紧叫孩子名字,但他双眼紧闭、没有丝毫回应。


我脑子一下炸了,虽然还不知道孩子怎么了,但也能立刻感觉到他不对劲、而且很严重。六神无主的我赶紧叫老公,但老公和公婆也是手足无措。


我摸着孩子手脚冰冷、而且浑身打颤,就以为他很冷,加上外面的气温很低,就立刻用小被子裹了开车去了最近的卫生院。(后来才知道全都做错了,真的非常后怕!)



抱着孩子冲进急诊室,医生一看就赶紧给孩子解开被子、衣服:“孩子发烧了!高热惊厥。”松开衣被、又用湿巾擦脖子、胸口,孩子才缓过一口气、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医生松了一口气,说:“好了好了,哭出来就好了。”赶紧先给喂了一些退烧药,就开始写病历,安排我们送去最好的儿科医院住院。


在旁边脑子里一片空白的我,听老公问了医生一堆问题,只记得医生说的“高热惊厥……很危险……要立刻全面检查……可能会有后遗症……”


住院的一个星期里,医生的那句“高热惊厥很可能复发”都在脑海里盘旋,我几分钟就忍不住要给宝宝量下体温。


当时的我根本不敢想什么“万一”“可能”,取每一张报告单之前,我都要鼓起莫大的勇气。一直到住院第六天,宝宝情况稳定、脑部CT和脑电图的结果正常之后,不再紧绷的神经才允许我坐在医院大厅里哭了一场。




像很多爸爸妈妈一样,我们非常担心惊厥会损害到宝宝大脑。后来拿到宝宝脑部检查报告单后,医生告诉我们:宝宝这次的检查状况显示一切良好,但以后遇到孩子发烧要格外小心。


而且,医生还仔细问了我和老公的高热惊厥家族史,并且告诉我:


● 家族中有高热惊厥史,孩子遗传的可能性较大;

● 首次出现高热惊厥时年龄不满12个月 ,更容易发生第二次;

● 首次出现高热惊厥时,发烧的温度并不是很高,更容易出现第二次。



仔仔细细给宝宝做了检查、又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后,宝宝终于出院了。


经历了这次风波,我恶补了一番发热护理和高热惊厥的知识,才发现自己之前很多地方都做错了——比如以为他手脚冰冷、打颤是因为冷,没有及时察觉宝宝在发烧还裹更厚,增加了他体温上升的风险;用酒精降温,会让孩子有酒精中毒的可能……这些小小的错误,都险些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即便有很多情况是你不了解、没有遇到过的,但察觉到孩子任何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相信作为妈妈直觉的重要性!


每个经历过宝宝高热惊厥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这个过程有多可怕。


这个时候我们多了解一点、宝宝的安全保障就多一分。所以,我们对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做个详解。——


多大的孩子会发生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初次多发于6个月至5岁的孩子,一般开始都是先有发烧的情况(高于38℃),而且发烧24小时内出现惊厥的概率很高。


为什么摸着宝宝不烫、却也会惊厥?


很多宝宝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发热症状表现的不明显。所以判断小宝宝是否发热,不能只凭触摸感觉。

如果发现孩子嘴唇干热、精神不好、哭闹不安、小便突然减少,且小便发黄、颜色较深等情况的时候,也要引起警惕、给孩子量下体温。



高热惊厥后会对宝宝大脑造成伤害吗?


大部分孩子一般都只是单纯性热性惊厥:病情会持续1-3分钟、但不超过15分钟,而且24小时内不会反复发作,也不会有什么后遗症。


但如果持续15分钟以上、并且24小时内多次发生,还伴有局部性抽搐,就有可能是复杂型高热惊厥,发展为癫痫概率就会比较高。


所以孩子发生高热惊厥的时候,最好还是及时就诊,由医生来判断病情和后续治疗方式。


高热惊厥的主要表现和症状?


● 大多表现为孩子突然意识丧失,对大人的呼唤无反应;

● 全身僵硬、四肢开始强直抖动,呻吟、大小便失禁也时有发生;

● 眼球会不规则转动或凝视,并紧咬牙关。


当孩子首次出现惊厥,或者惊厥时间超过5分钟且没有停止的迹象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高热惊厥的紧急处理和护理?


不要捂汗、及时散热。

● 体温超过39℃用肛塞型退热栓替代口服退烧药。

● 把孩子放到安全舒适的地方,确保他不会摔下来或者撞到坚硬、尖锐的物体。

● 让孩子侧卧、清除口腔异物,防止口水和呕吐物造成窒息。

● 若发作超过5min或发作后意识不清,需尽快就医。


发生惊厥,千万不要这么做!


● 不要试图把任何东西放进孩子的嘴里,包括手指;

● 不要给孩子强喂退烧药,恢复意识最重要;

● 不要掐人中,这样非但没用、还可能让宝宝受伤。 


虽然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病痛。但无论是普通的发热护理也好、少见的高热惊厥也罢,只要我们平时多掌握一点知识,就能在关键时候为孩子降低一分风险啊!


但愿每个妈妈都用这日常多一分的用心,为孩子撑起一片更安全的天空。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