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文章,我写的时候其实就知道,这不是一篇“主流”的文章,但都是我真心想说的话。


果然,昨天的留言很多批评我的,有一部分是直接骂我,还有一部分是直接回复说要取关的,这一些我其实不太懂他们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剩下的批评中,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四类观点,今天一一回应一下。



第一类: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这篇文章不合适。现在这是一场战“疫”,当然就需要牺牲小我,实现大我。


这段话的调调很像当时“双黄连”等事件,当有一些医生和科普工作者率先来指出,这没有科学依据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在下面刷屏,这样的时刻,有一点希望有一点安慰剂也是好的呀。


这段时间发生的一切总会让我想起加谬的《鼠疫》这本书,尤其是这句话,“这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实的问题,与鼠疫对抗的唯一方式只有诚实”。


“战场”也好,“职场”也好,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里面的“人”,是人在赢得这些战场。


如果每一次的危机,我们都能从中收获什么,我希望是对于人性更加深刻的尊重和体察。


为了确保自己不主观,昨天给我留言的有不少一线朋友,我特地去询问她们的看法。





第二类:太矫情,联想过多了吧,从这么一些小事报道,为啥可以引到“物化女性”和“男女平权”,男女本身就是有差异的。




承认女性和男性的差异,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刻意放大或者无视这些差异。


不要为了“打败”男人而忽略自己的性别需求,也不要为了抬高自己而打压男性,更加不要为了走捷径而无限使用“女性权益”。

男性和女性都是人,男人照顾女人,女人也可以照顾男人,没有什么是“这就是某个性别应该做的”。


我呼吁的是,也是我昨天文章想表达的是,当我们谈论工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看到专业度和能力,而不是先看到性别,以及背后无限的“潜台词”。



第三类:不要借机挑起矛盾,有空多想想怎么为武汉多做一些事情



的确,这次疫情发生后,我这个普通人能做的很不多。


躬身入局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疫情发生的第一天,就加入了“北美华人募捐组”,我买了几箱N95口罩并且捐了一笔钱用来采购防护服。很令人开心的是,31小时以后,这批物资就抵达了武汉当地的医院。


分享这个例子不是为了反驳,说实话募捐这件事完全都是个人选择。即使当时我没加入募捐,我仍然会很自豪地说,

从疫情开始,我在关注和思考,我用我的文字记录我的思考,我用这个公号分享这些思考。


只有思考,我们才能从中吸取教训。只有敢于分享不同的声音,我们才能兼听则明。


“如果一个健全的社会只存在一个声音,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



第四类:你来告诉我该怎么报道?报道不报道都是对女性的不公吗?是不是你自己想多了?或者说只是为了吸引流量?



最简单的,我希望多一点关于女性专业度的报道。


为啥我很在意这个,今天上热搜又被撤下来的“甘肃剃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我们在报道一个女护士剃头上前线是“女战士”时,我们就无声地树立了一个英雄模版。

视频里很多护理人员都在哭,她们并不愿意啊。但她们有选择吗?可以拒绝吗?


她们只是完成本职工作不够的啊,因为她们的同行已经变成了伟大的宣传画,“命都豁出去了,还要头发干嘛?”,这是一则宣传视频里的原话。


“剃光头”这本来是个人意愿和自我选择的事情,但无形中又变成了,每个女性被裹挟前进的“标准”。




所以我才想写昨天这篇文章,我想告诉她们,危难时刻,你们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上一线治病救人,这已经很伟大。


而不是非要顶着大肚子、非要剃光头、非要不顾家人去世上前线才能称为“伟大”!

如果这是“蹭流量”,那么我会继续说,继续蹭!


也很开心,昨天留言里有一些是媒体人和记者朋友。




也有从事男性主导的行业的朋友们给我的留言。


我想我们现在很难改变大环境,但是如果你我可以从身边做起,那么小水滴也能终究变成推动潮水的洪流。




公号写了五年多了,说实话,我一般很少回应不同意见的。


本来嘛,有不一样的想法是正常的,尤其是育儿心得,真的没有绝对对错,都是个人选择。

今天好像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回应,是这位读者的留言促动了我。


我当时回复她的就是,关注我公号的大部分还是女性,但我们同时也是母亲,想一想我们可以如何养育自己的男孩和女孩。


我在乎的是,我们作为女性如何看待自己。

我更加在乎的是,我们作为母亲,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们的未来能否有改变还是和我们一样,就是从我们现在的养育开始。

我们首先都能看到人,成为人,我们才能培养人!

珍惜每个发声的机会,这样才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或许能推动潮水的方向。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