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发现小D门牙出现了双排牙,就带着她去看了牙医。这样的双排牙是需要把前面的牙齿拔掉,腾出空间让恒牙归位。
这是小D第一次拔牙,其实很快,拔完后,牙医问她,“你好勇敢啊,不害怕吗?”
(我当时在一旁的内心对话就是,这什么问题啊,哭也闹心不哭也闹心啊)
小D说,妈妈说过的啊,就疼一下下,数到10就好了,我才数到7。
牙医和我说,从没见过看牙那么开心的孩子
当时我把这些内容发在了微博上,很多人都在说小D很勇敢。
但说实话,小D从来不是天生勇敢的孩子,她慢热谨慎,我以前也分享过她害怕床底下的大怪兽,害怕黑暗,很长时间不敢进入剧院看戏。
当牙医这样评价她,我也是一愣的,才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孩子不爱看牙医,害怕看牙医的。
那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做了什么。
养成习惯
不知道大家是多大开始带孩子定期检查牙齿的,我是从小D冒出第一颗牙齿就带着去了,那时她1岁刚过。
我当时经常被先生开玩笑,每次花钱去那里坐坐,假模假样张个嘴巴而已。
我也不辩解,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先生说的是对的,这么小看牙医能看什么啊。但我自己很清楚我在做什么。
小D曾经有过好几次去看专科医生进行检查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大哭,那种哭到绝望的神情,我是历历在目。
我个人是非常重视口腔卫生的,我清楚地知道,口腔检查也许从她2、3岁开始就是一个常规项目了,这是她每年一两次都需要做的事情。
那么要避免再次哭到绝望的发生,我需要提前一点。
我也清楚这么小其实看牙医具体干不了啥,但是至少熟悉了诊所里的气味,了解了仪器,对于医生混了个脸熟,对孩子来说是有帮助的。
当然这也配合着家里的双管齐下。
从小D第一次去看牙医后,我就买了一些关于看牙医的绘本,还买了一套医生的角色扮演游戏玩具。
通过复盘来赋能
一开始带小D去看牙医是不容易的,即使什么都不做,她也是害怕的。
于是,每次看完牙医,我都会抓住她表现里面的小亮点,通过复盘去放大,去强化,给她赋能,让她意识到,自己并没那么差。
小D今天是牵着妈妈的手走进诊所的(不再需要抱着了)
可以自己坐到椅子上(不需要坐妈妈大腿上了)
会和牙医打招呼了(这也说明了不那么害怕的开始)
虽然这些我也知道,都是“其他孩子本来就该做到的”。
但对小D来说,对这个孩子来说,这是她的转变,也是她的进步,是她“勇敢独立”的一小步。
每次都去强化这些小小进步,慢慢地,她自己也就越来越有力量去面对了。
永远不欺骗
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小D 2岁的时候需要做一个全麻的眼睛手术。当时是真的心疼,但我选择的是,告诉孩子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这一点当时和先生是发生分歧的,他觉得这样会增强孩子的恐慌,而我选择坚持这么做,但我也提前做了很多准备。
看牙这件事上,我也是一样的态度。将心比心,我就不喜欢看牙,我讨厌那种冰冷仪器在我嘴里乱碰的感觉,更不用说补牙或者拔牙了。
所以我从来不会去告诉小D,牙医检查是不痛的,因为这是真的痛的。
相反,我都是告诉她,这次会有一点点痛,你抓住妈妈的手会好一点。如果真的忍不住了,可以哭,妈妈会抱着你。
我告诉她真相,同时也告诉她化解之道。
像这次拔牙,小D一点都没哭,连她牙医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正常反应都是孩子大哭大叫大闹的。
结果这个牙医结束后还问小D,你刚才不痛吗?
小D说,痛啊,妈妈和我说,这次会比之前更痛一点点,我需要数到10才好。我才数到7呢。
我想这就是长期以来我们母女的默契吧,我从不骗她,但我也告诉她怎么应对和化解。于是,她慢慢自己就建立起了应对机制了。
现在的你们包括我先生看到这样的结果,都会说小D很勇敢。
我从不教育小D勇敢,相反我都是告诉她,你可以不勇敢,可以害怕,可以哭。
看牙这件事也是一样,小D和我都还是一样害怕看牙,但我们都承认和直面自己的害怕,反而更有心理准备怎么管理自己的害怕,和面对这份害怕。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差别吧。
今年打流感疫苗的时候,小D陪我去的,我仍然害怕
养育女儿的这五年,其实也是自我治愈的过程。
我内向,不喜欢上台演讲,不喜欢和人频繁互动;我胆小,害怕打针、抽血、看牙等等很多事情;我高敏感,在过吵、过挤的环境都会容易情绪失控。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要求自己“不内向,不胆小,不敏感”。但如今,我告诉自己,也是告诉我女儿,可以内向,可以胆小,可以敏感。
但我们都能学习一些策略,掌握一些方法,保留自己本来的样子,同时更好地面对这个世界。
当我们可以全然接纳自己,全然爱自己的所有时,我们才是最勇敢的。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