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北京,小助手陪着我,给即将出炉的新课做最后的打磨和录音。
小助手第一次看我准备工作的状态,她和我说,你估计就是从小学霸吧,真的效率很高啊,过目不忘。(大家随意听听,我真的不是,她在拍马屁)。
她对于我记录笔记的方式很感兴趣,我本来没留意过,那天就现场和她说了一遍。她兴奋地一个劲和我说,今天捡到宝了(捂脸~),那我今天就把这个“宝藏”也一起分享给你们吧。
大人和上学的孩子都可以用,接近学龄的孩子也可以在引导下使用,这样从小就能养成高效学习的好习惯。
康奈尔笔记法
这个笔记法不是我原创的,康奈尔大学的官网上就有,是专门给大学新生分享的学习策略之一。
这是我当年工作时团队成员分享给我的,我用下来觉得挺好用,就保留至今。
它适用于记录读书笔记、上课笔记,或者任何你希望理解的要点记录。我的学习习惯就是把书读薄,这个笔记方法就是达到这个目的。
使用方法
先来说说使用方法,大家在自己的笔记本或者A4纸张,先划两条线。
在页面底部1/3的地方划一条横线,然后从上到下划一条竖线,将页面分为1/3和2/3。
这样,每一页的笔记就有了三个区域:
上面的图已经蛮直观了,那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具体的使用心得。
第一步:记录关键信息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阅读,是我们和作者的对话”,那么交流一定要留下一些什么,这才算是没有白读。
但记录关键信息这一点上,很多人有一些误区的。
首先,这不等于抄书或者一定要把原话写下来。想想我们聊天的状态,一定是有个“再加工”的过程。
很多人会说,那觉得每一段都很好啊,这一定程度上是反应了思维的懒惰。
我们思考起来的第一个标志就是信息筛选,我一般会选择对“我”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
很多人在记录读书笔记时,总是有一种害怕错过的心态,结果导致2000字的一个章节,笔记抄了1000字,这其实就是无效记录。
因此,对“我”有用的“我”这个字很重要,只记录和我当下状态最相关的信息。
不用害怕错过,因为书是可以反复读的,之后我们又遇见了一些事,引发了一些新的思考,想起了这篇文章,那么我们还是可以回头再读一遍。
想记住“所有”,那么就相当于没记住“任何”。
第二步:总结关键词
这是个内化的过程,当第一步完成后,我们可以趁热打铁,在右侧那一栏里面把记录的要点总结成关键词。
关键词的总结是自己归纳能力的体现,也并不要求关键词精准,而是可以帮助自己记忆,可以用自己最理解的大白话提炼是最好的。
比如,我曾经分享过《偷师|纽约幼儿园老师用“搭脚手架”的方法激发孩子潜力》,里面谈到的技巧学术翻译其实是“鹰架支持”。
这四个关键词提炼了,但我很难记住。在记录笔记的时候,我开始理解这个理论背后的内容,那我就用了一个自己很好记、很形象的比喻“搭脚手架”。
可见,关键词提炼归纳,是回归到“为我所用”,而不是追求词藻华丽。
我见过不少人在使用这样的笔记法时,本末倒置,似乎总觉得这份笔记要给别人看,花了很多时间在斟酌关键词,这是非常没必要的。
做完第二步后,我并不会马上推进第三步。相反,我会先等一等,比如第二天的时候先进行一次复习。
复习的时候我会这么做,把右侧的第一步遮住,只看第二步的关键词,尝试复述或者回忆出具体的内容。这就是很好地来检验自己是否记住并且理解了。
记忆力也像肌肉一样,不是生来就发达的,都是需要创造机会不断锻炼。我是这种复习方法的受益者。
我现在阅读可以非常快速地获取想要的知识并且记住,其实就是这么多年,这样的笔记法已经成为了我阅读习惯中的自然而然。
第三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复习过关后,我再会推进第三步,就是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这一步非常重要,这也是我经常说的,“自己懂和说出来让别人懂是完全两回事”。
第三步的核心就是,如果这个内容你要和别人分享,你会怎么说?
其实我写公号就是在做这第三步,我学会,和我能说清楚让你们也明白,这当中差的不只是复述能力,这是真正考验自己是否掌握的关键所在。
那很多人肯定会说,一开始会觉得很难啊,如何有逻辑又清晰地把自己掌握的新内容输出呢?
我曾经写过《掏心窝 | 写好公号推文这件事,我用了整整五年》里面就分享过,我一开始就是借助一些结构来帮助自己总结归纳的。
如果你也觉得无从开始,不妨从这篇文章里获取一些启发吧,这里就不重复了。
写在最后
最后还是忍不住再和大家唠叨几句,不管是什么形式,这些都是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归纳思考。
为什么要提这一句呢?因为我曾经走过弯路,我当年非常痴迷于寻找各种学习策略的方法和工具。
然后在“寻找”这个过程中就浪费了很多时间,之后又在“到底用哪个”这件事上浪费了很多时间。
相信你们其中不少人也会,看了今天这篇文章,肯定会有人问我,那么这个好还是思维导图好啊?
记录笔记是写纸上好还是用电脑好啊?用电脑的话,是用软件好还是PPT手绘好啊?
其实最好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你能用起来并且坚持下去的方法!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