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大家说的很多的一句话就是,“不传谣、不信谣”。的确,随着对于疫情的关注,各种假新闻也多了出来。


幸好现在有了官方的辟谣平台,好多之前传的纷纷扬扬的“新闻”都被证实是谣言了。


如何识别谣言,很关键的一个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


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会展望未来四年最关键的10大核心竞争力,从2016年开始,批判性思维就一直位居前五名,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不得不承认,一定程度上,孩子就是我们未来的延展。我们现在面对谣言的表现里,其实就藏了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今天就聊聊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也是给我们自己的“补课”。


CER模型


培养火眼金睛的方式很多,我自己很喜欢的是CER模型,它可以帮助我在阅读任何信息时,进入主动分析状态,而不是被动接收。


具体先来说说,这个模型是什么?


1、Claim(论点)


每一条新闻里都会有个论点(结论),读的时候先尝试把这个结论找出来。

2、Evidence(证据)


论点一般是不包含任何解释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去寻找新闻里支持这个论点的证据了。


3、Reasoning(推导过程)


这是更加关键的部分,需要解释“为什么”或者“怎么样”这些证据就能得出这个结论。



怎么应用CER?


我现在每次读新闻或者其他文章时,都会运用CER模型,对照着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1、证据来源是哪里?靠谱吗?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假新闻把戏,但也是大家经常会忽略的。一般可靠的新闻源都会标注很清楚,这些证据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抓住了大部分人直接看结论的阅读习惯。别的不说,大家看育儿文章也是习惯,直接告诉我结论,告诉我怎么做,对吧。



2、引出结论的证据可靠吗?


证据不能光看有没有标注来源,我知道有一部分人阅读习惯就是,只要看到“引用”,就默认是靠谱的,而不去追溯一下,这个引用出处是否可靠。


比如昨天就有个“假新闻”,大家微博上在转一张BBC的截图,说汤姆·克鲁斯去世了。这就是典型地利用“新闻源”制造假新闻。



3、推导过程是否合理?


接着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些证据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有没有例外?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疫情最开始有个新闻说,“孩子不是易感人群”。这条当然不是假新闻,但当时我就问了自己这个问题:


目前确诊病例一千多人,在这么小的一个样本量下得出这个结论是否合理?


之后大家当然都知道了,人群普遍易感,是否感染取决于接触机会和接触病毒的量。


而大部分假新闻就更擅长调动我们的情绪,而让我们去思考推导过程。


这就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入思考,回归理性。“教育不是学习事实,而是学会如何思考”。



4、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


当然,有时我即使运用了上面的所有方法,仍然无法判断真假。那么我就会问自己第四个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他希望我们看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想法、或者行为是什么?


要知道,有时候即使是真实新闻,同样的事件,因为讲述方式的不同,也会引发不同的读者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自媒体人的自我修养很关键,因为我们很容易不自知地受到写作者的意图的“操纵”。


这一点是最难的,但大家都需要练习起来,我有时也无法判断。


那我能做的就是,当自己不确定这是否是真实的,但很确定转发一定会引起关注和大家情绪波动的时候,我就会选择不转。



从小怎么培养


我一直觉得,任何思维能力都是一种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形成需要刻意练习,才能最终成为“自然而然”。


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培养。从CER模型出发,分享几个从小就能和孩子玩的游戏。


1、“这是真的吗?”


这是我和小D经常玩的游戏,“这是真的吗?”。


比如,小D在和娃娃玩睡觉游戏,然后跑过来向我“炫耀”时,我就会问,“每个人都要睡觉,这是真的吗?”



当然可以是真真假假的问题搭配着问,只不过对于真的问题,我会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人在睡觉的?”,然后看看小D的回答,比如她就会说,“头靠在枕头上眼睛闭起来就是在睡觉”。


“这是真的吗”,这个提问就是在帮助孩子养成对证据真假的质疑。而后面追问的问题,其实就是在锻炼孩子的推导能力。



一开始玩这样的游戏,不要过于纠结于孩子的答案是否完美,多鼓励孩子的思考过程。


这类游戏的关键在于,让孩子开始形成这样的思考模式,而不是灌输标准答案(事实上也并没有标准答案)。


这个思考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养成的开端,质疑和评判真实性,同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支持自己的判断。


2、猜猜是什么?


很多孩子会非常热衷于“超能力”这样的话题,不妨利用这点和孩子玩这个小游戏,猜猜是什么?


在猜测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比如,“这是个动物,不是吃的”;“它是白色的”,等等。


每次当小D猜对时,我就会一脸惊讶地对她说,“哇,你怎么猜对的啊,这是你的超能力吗?”,小D就会大受鼓励,一个劲地说还要玩。



孩子调动起兴趣后,就可以在每次猜对时,追加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这样,就是在锻炼孩子的推导过程。


这个游戏锻炼的是孩子分析信息的能力,从每个看似分散的信息中可以推断出自己的结论。


3、好主意/坏主意


2岁以后的孩子都会挺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小D非常经常地就会拿着自己的小人啊、毛绒玩具啊、娃娃啊自编自导。这时不妨在这些游戏的基础上“加一点料”。


我会拿着小D的玩具进行一些角色扮演,然后演到关键处让小D猜测一下结局是什么。之后我就会把情景演完,然后会让小D评价这样是好主意还是坏主意。



“今天是双休日,小花猫一个人在家,它好无聊的。

这时,它看到了书架上放着小D的手工作品,你猜小花猫会做什么?”(小D猜的是,小花猫会把手工撕坏)。


我有时会顺着小D的思路演下去,有时也会创造一些新的/


“小花猫走到了小D作品旁,想要用爪子碰作品,想了一下后,又把爪子收了回来。自己重新拿出一张纸,做一个自己的手工。你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吗?”


这个提问就是在锻炼孩子学会评价观点,也就是上面我提到的,了解写作者意图。




危难真的是人性的试金石,我一直希望不要有这样的机会去测试人性。


同时,我也一直要求自己和女儿,如果真遇到这样的事情,需要死守自己的坚持和原则。


培养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让我们从此不再相信世间美好。相反,而是让我们更有底气去坚持自己的相信。

愿我们都要善良,也愿我们都能做个聪明的善良人。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