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闺蜜群中一个闺蜜的在线吐槽:
我要疯了,快来救救我!
我们以为是啥火急火燎的大事,原来是陪写作业。
孩子在学字母b。
但每次娃都写的特别不规范,总是写的像字母D。
开始闺蜜还有极大的耐心,告诉她第二笔起笔下面一点,不要太靠上,要不上面剩太短了。
每次都是刚提醒完第一个还行,写着写着,就又放飞自我了。
而且对修改这件事,显然娃有自己的想法,她没有听取妈妈的意见——擦掉重写。
不是说上面剩的太短吗?那我再给它接一笔。
闺蜜说,不是这样的!
两笔能写完的字你为什么非要写3笔,而且接出来的多难看,你就记住第二笔往下一点不行吗?
结果这小娃不知道是“我说啥就是啥”的毛病犯了,还是“执拗劲儿”犯了。
两个胳膊一挽,小嘴一撅,脑袋一撇,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不写了。
闺蜜自己在那儿呼哧呼哧的生闷气。
哄也不是,接着说也不是。
跟我吐槽说,你说现在的小孩怎么都这么玻璃心呢?
想当年咱们小的时候,谁不是挨骂挨过来的,实在淘气了还得挨两巴掌。
你看看这个,简直是个小祖宗!!
后台也收到过很多妈妈关于批评孩子的留言:在家只要话稍微说重点,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犯了错老师批评,就闹着再也不去上幼儿园了。
想来这是家家都会遇见的小事,但闹的更为严重成为社会新闻的也并不少见。
记得看过一个这样的新闻,重庆的一个8岁小学生因为开学没做完暑假作业,小男孩被批评后,一气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
当民警在离家20多公里处发现男孩时,他已经独自暴走了好几个小时。
还有上半年轰动一时的17岁男子跳桥事件,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到了母亲的批评。当车行驶至卢浦大桥时,儿子突然拉开车门纵身跳桥。
让人忍不住思考,孩子为什么就不能批评呢?
孩子到底为什么不能批评呢?
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伟克曾做过一个关于批评的实验,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实验选择了600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分为三组,完成各种任务,其中之一,是让孩子用积木搭房子。
针对孩子们出现的错误,老师给予三组孩子3种不同的批评方式。
分别是:
1、针对孩子个人的批评(评价指向孩子自身):“你做得不好、我对你很失望”。
2、指出错误结果的批评(评价指向任务的结果):“你这样搭可不对,你没把窗户搭进去,房子怎么能没窗户呢?”。
3、过程导向型批评(简单指出错误,考虑其他可能性):“窗户落下了,你可以再想想别的办法,也许能搭的更好。”
最后,研究者测试了这三种批评方式下孩子的自我评价、情绪感受等指标得出的结论是:成人批评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思维。
接受个人导向型批评的孩子,会感觉自己很糟糕、不自信,直接伤心到索性不继续玩了。
接受结果导向型批评的孩子,会有种无力感,在没有解决问题前就选择放弃了。
接受过程导向型批评方式的孩子,会更积极、愿意更多尝试,比如“把屋顶拆下来,把窗子装上去,或者用剪刀剪出窗子的形状,用胶水沾到积木上。”等等,他们更加心悦诚服的承认自己没完成,且对继续完成任务的坚持度要很高。
通过这些结论,我也渐渐明白了,其实孩子是可以批评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就是接受不了被批评呢,可能就是我们的批评方式不对。
就比如我们经常的批评是这样的:
● “这道题又做错了,又少了一个1!”——指出错误结果的批评
● “你看你怎么又抢人家的东西”——个人结果批评
●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折腾!”——个人结果批评
其实孩子也是很聪明的(看脸色),看大人的脸色,就已经明白做错了。
再说更多批评的话,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羞耻感、内疚感,并起不到什么建设性的作用。
那应该如何评判孩子呢?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要以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某种能力为目的。
因为批评孩子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其实是正面的引导。
1、“孩子是可以犯错的”,同理孩子感受
为什么有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去发火呢?
因为我们总是以大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的对错,然后第一反应就是说教。
比如把水倒到地板上。
孩子觉得:水弄到地板上溅起来的水滴特别好玩,只是在研究为什么水在地板上会溅起来。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探索。
大人觉得:水弄到地板上会弄脏了地板,甚至还会滑倒,所以我们大人觉得水弄到地板上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
所以一旦孩子犯了我们认为的错误,我们就会忍不住发火,完全忽略了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
不妨,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批评之前,先冷静下来,我们听一听孩子的解释。
而且,我们小的时候谁不是从踩着雨鞋在水坑里吧嗒吧嗒溅水花过来的?
再者说,我们小的时候不也是常常犯错。
2、利用“成长型思维”,批评孩子
在询问孩子的时候,要用无人称的口气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呢?”,而不是以人称“你”开始。
“你做了什么呢?”
“你怎么回事?地板上为什么这么多饭?”
想一想这些语气有没有很熟悉的赶脚?
记得有次跟CC姥姥姥爷还有小姨一家野外烧烤,大人们做饭,小表弟小跟班似的跟着CC到处跑。
那时小表弟还不太会说话,我们嘱咐CC看护着弟弟一些。
不一会儿,传来了小表弟的哭声,回头一看,小表弟呈一个大字趴在了一个土坡上,嘴里还沾着土。而CC站在旁边,双手前伸,显然是刚做完一个推人的姿势。
我赶忙跑过去抱起小表弟,问:CC,你怎么回事!(虽没有直说,但其实语气里已尽是批评和指责了)
CC手足无措、顿时也泪眼婆娑了。
“妈妈,我讨厌你!”
后来姥姥赶来救场,说好了好了,都没事就快过来吃肉了。
孩子们又都美滋滋地跑去吃肉了。
后来回家的路上复盘这件事情时,才得知原来是小表弟上小土坡比较困难,CC是想推他一把,也不知怎么的小表弟就摔倒了。
说的时候,CC仍然委屈得哭了。
自此之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都会说:“是发生了什么吗?”
因为,你去询问的时候,我们已经预设好了事情的发生是因为她,被误会的孩子一定不舒服。
当用“发生了什么吗?”是一个比较中间的提问,并没有站立场,她会更愿意去说。
然后再引导,和孩子一起分析,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怎么做最好。
我跟CC讲,在背后推人的时候,要提前跟别人打声招呼,让他有心理准备,人在上坡的时候站在背后推,前面的人是会更容易摔倒;但是如果你站在他前面拉,就很容易成功。
这样孩子自然而然的也会形成成长性思维,把错误看成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批评才能达到效果!
3、 不要旧事重提
还有的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容易翻旧账。
明明是在说目前的错误,结果说着说着就开始说之前的事情,恨不得把所有的“账”都翻一遍。
就比如,做数学题。
“你这道题,怎么又错了,上次也是这样的题,还有之前...”
这种做法更是让孩子厌恶,反感。
他会觉得,家长只记住了他的缺点,那他之前的优点呢,那他改进的地方?
可能会破罐子破摔,自动屏蔽了。
况且,提之前的事情反而会模糊现有的错误,所以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把握好重点,只针对现在的问题,才更有针对性,加强孩子的认知。
4、不忘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在人多的时候批评孩子,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
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说:“当我们注意维护孩子尊严、尊重孩子并且态度坚定时,孩子很快就会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会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当然如果破坏了孩子的自尊心,其他的也都白费。
说了这么说,你是不是也发现,批评孩子也是个技术活?
批评对了,娃会因为你的指点和督促进步更快,但批评错了,娃可能破罐子破摔,更严重的,可能会因为你的打击而因此沉沦。
一念之差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批评了这么多年,你批评对了吗?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