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重新送娃入园的老母亲们,你们可好?


CC小姨这两天每天早上都在发小表弟拒绝去幼儿园一哭二闹三上吊的视频,节前好不容易刚刚缓解了一点点的多入园焦虑,一放假,又一夜回到解放前。


看来节后综合症人人有啊,不仅仅大人不愿意上班,娃也不想上学啊,新入园的娃就更难过了。


不过,哪个孩子的成长之路不是一直在对抗分离?


很多事情,父母多做一些,孩子就能适应的更顺利一些。



这也让我想起,两年前CC刚入园时,每天下午等待接孩子的时段,排成长龙的家长们闲来无事,做的最多的就是吐槽自家孩子的各种熊。


我家孩子在家就不爱吃饭。

我们就不爱睡觉,跟睡觉有仇。

我们是爱乱发脾气,一不顺心就撒泼打滚。

我们是根本离不开妈,每天演一出生离死别的大戏。


吐槽到最后,竟得出了一个神转折的结论——上上幼儿园就好了。


妈呀,这不就是典型的你不教育孩子,总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么?


就仗着幼儿园老师不打不骂?


家庭教育中养成的所有坏习惯,上个幼儿园真的就能自动变好了?


这四海八荒恐怕是没这么便宜的事!


所有看上去风平浪静的“自动”,背后都是脱胎换骨的“纠正”。


既是“纠正”,哪有那么云淡风轻~


家庭教育偷下的懒,最终都会逼迫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扳回来。


千万别因为没在你眼皮子底下,就觉得孩子过得更容易,掩耳盗铃。



老实说,家庭不可能成为学校,父母也不可能成为老师,无论我们做多么万全的准备,也不可能养出一个完全适应幼儿园的完美宝宝。


所以我们才需要集体生活的环境,通过参照同类(其他小朋友的正面行为)敬重权威老师的威严),来把他培养成一个更好的孩子。


但是想要老师还给你一个90分的孩子,送出去的时候至少也得够60分吧。


60分的宝宝怎么养?


宝宝的问题无非就是三方面:吃、睡、行为。


C妈就从这三方面给大家些许建议。(还没入园的娃也值得一看哦!未雨绸缪为来年做准备嘛!)


有规律的喂养


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上幼儿园,吃饭成了最头疼的问题。


看看大家每天嘱咐老师的画风:


老师,我家孩子挑食、不吃青菜、只吃白米饭。

老师,我家孩子胃小,平常正餐之外需要好几次零食,我放包饼干给她吧。(当然是被拒,幼儿园有固定时间的加餐)

老师,我家孩子不自己吃饭,在家都是喂。那个,他要总不吃费费心喂喂他吧。


(真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所以,即便你养不出一个完全不挑食、顿顿吃得一样好、到点上餐桌、吃完会说我吃饱了你们慢用再退席的绅士。


那至少,可以做到吃饭时间留在餐桌而非电视机前;保证接受大部分食物而非只要米饭或只要肉;有规律的喂养而非零食多于正餐;以及自己进食(别管弄没弄脏衣服)而不是非追不能喂。


有了这60分的基础,就算当天的餐里有某样不喜欢的食物总不至于挨饿吧;就算没有电视看、没有人追喂总不至于拒绝进食吧。


独自入睡


我曾不知死活的想过,那些每天跟老师抱怨孩子不能好好吃饭的家长,为什么不在家里就建立好的进食习惯呢?


但是没想到,我很快就被啪啪啪打脸了。


我从没想过睡觉会成为CC适应幼儿园路上的第一个难题。


CC从小就觉少,大概2岁半之后就没有了午睡习惯。


为这个问题我还专门咨询过幼儿园。


幼儿园表示会尊重孩子的作息,虽然建议每个孩子都午睡,但是对于不需要睡的孩子,在不打扰别人休息的情况下,允许他们保持安静的在自己的床上看书或玩玩具。


但是,CC上了幼儿园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她不是不需要午睡,而是真心抗拒午睡这件事。


“每次吃完午饭,看我们开始整理床铺CC就开始不开心。嘴里嘟囔着不想睡觉,可是躺下之后,比谁入睡得都快。”


这是开学几天后老师给我的反馈。


所以,“睡的快”是她实实在在的身体需要,“不想睡”却也是她实实在在的心理抵触。


用CC自己的话说,是害怕睡觉。


睡觉就不能继续玩了,就意味着和妈妈、老师、朋友分离了,也许这种孤独让她感到十分脆弱。


还有一些小朋友是因为平时的午睡习惯必须抱着妈妈胳膊,在幼儿园没有妈妈,所以也拒绝睡觉。


总之,都是没有独立入睡的能力,或者说有些睡眠障碍的孩子。



所以,即便你养不出一个每天在固定时间入睡,每次睡固定时长的宝宝。


起码,也要让孩子接受主动入睡这件事,让他拥有主动入睡的能力,哪怕不能每天、每次。


只要有这种熟悉的独立入睡的过程,那么由于环境变化造成的那些不适,就都能很快调整过来,而不是因为不接受(或不能)睡觉而反感幼儿园。


正面管教


家庭生活中,遇到宝宝撒泼打滚不听话的情况,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园基本都是正面管教。


老师一定是要有权威的,老师的权威一定是靠坚持正面管教树立的。


什么是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不打不骂,通过让孩子承担自然结果、限制某项行为,来理解什么是规则。


比如,对玩游戏坚决不排队的孩子,提醒一次,排队的小朋友才能顺利玩游戏哦,还是不排?好,那么你就不能玩或者少玩一轮。


如果家庭教育中没有实行过正面管教,孩子会完全不吃这一套。


被限制行为只会狂哭,完全不能沟通。


他不能理解"如果执意要...就不能...."这个句式,因为没有“遵守规则”的正确体验。


也很难理解为什么老师不允许他玩,他会理解为对人不对事——这一切都是因为老师不喜欢他,进而讨厌幼儿园。


如果追究至家庭教养,一般都是因为无规则养育,养育者常常只能做到前两项(提醒和警告),而放弃最重要的第三步(执行)


比如最常见的不想刷牙,要么就算了,要么就强行刷。


前者是无条件满足,后者是被迫执行,孩子心中没有“因为忌惮某项规则而自觉遵守”的概念。



CC老师给我的第二个反馈就是,CC是班上让她改观最大的孩子:开始觉得她最皮,最后发现她最好沟通。


老朋友们都知道CC从来不是个顺从的孩子。


有的孩子见了南墙就回头,有的孩子见了南墙非得撞上一撞才回头,还有的孩子撞完一次还不死心,隔三差五还要去撞一撞才死心。


我养CC这3年都过得非常刺激,因为她刚好属于最后一种。


但我始终觉得,小孩子可以调皮,可以捣蛋,可以常常掉链子,但是出来混,一定得知道规矩。


自由可以给,但是该守的规矩也不能含糊——孩子一定是得有管教的。


比如公共玩具先到先得、不能一直独霸轮流玩,比如每天刷牙、不乱扔东西、自己玩具自己收。


如果不遵守,那么自然要承担后果,抢玩具就不能继续玩,睡前不刷完牙就不能听故事。


规则不只是让她更容易地适应社会,也能更好的规范自己。



所以CC初去幼儿园,用老师的话说,想法很多,什么都试图挑战一下,所以就显她最皮。


不过一旦她承认了新的规则不可挑战之后,就会跟上节奏,主动地适应。


当破坏规则时,尽管会有哭闹,但是依然可以顺利沟通。


因为她也知道,是自己没遵守规则,所以自然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所以,如果你在家中实行的也是正面管教,那么对于孩子来讲,不过是规则变了,或者多了,但是执行方式是一样的。


他只是需要一些时间适应,但他依然会理解并敬重权威,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管你是家风宽松,还是家教森严,只要让孩子有接受正面管教的体验,将遵守规则的流程印在孩子的脑海里,不管规则如何变,他都能很快适应。


C妈说


上了幼儿园就知道,社会化是一个不那么快乐的过程。


因为底线不再是做好自己那么简单,还要改变自己去适应集体,这对宝宝来讲并不容易。


但是,父母前面做的多一点,孩子面对的艰难也许就能少一点。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当是相辅相成的。


一心把改造孩子的责任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绝不是明智之举。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