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刷到一个热搜:



法国该法案规定父母不能对儿童使用侮辱性手段进行身体言语暴力,比如打屁股等,它将被写入民法典,并在交换婚姻誓言时向夫妇宣读


不少网友都表示:这婚还能结吗?臣妾恐怕做不到啊?


还有老妈子表示:老娘怕是坚守不了结婚誓言了,孩子不打真的上房揭瓦啊!


今儿就来聊一聊,打孩子这件事!



通过暴力手段教育孩子的父母,期望通过打骂获得什么?


有人说,打孩子是为他好,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其实,如果被逼到了靠打才能解决问题的地步时,打孩子真的是为了管教吗?


恐怕只能说明在孩子面前,你的心理防线已经彻底崩溃,只能从体力上找平衡,来维护自己成人的权威不容挑衅,发泄自己管教无能的挫败感。


打孩子可能会让孩子一时屈服,变得听话,但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凡通过打骂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态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完成,虽然这确实没有打骂的效果立竿见影。



不打不骂,养出来的孩子什么样?


CC打小就很难养,虽然我一直研究婴幼儿正面管教和儿童心理学。


但是,搁在任何情况下,CC都算不得一个听话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娃比娃效果更突出,从托班到小班的一年半时间,我不能说是班上被老师留下来谈话最多的家长,但前5名是数得着的。


可能有人忍不住要笑话我了,班上娃那么多,你家娃数得上来的不好教管,你不应该感到些许惭愧吗?


也并没有。



昨天去超市,看见一个小娃偏要一盒巧克力,妈妈就是不给买,没有一句解释,头也不回的继续往前走,只撂下一句:想哭你就在这哭个够吧!


孩子见妈妈走远,也不敢再提买东西的事,赶紧灰溜溜的跟上。


我便想,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好对付,如果是CC,肯定要声嘶力竭的跟我哭闹半天,直到被拒绝的情绪排解了,明白并接受了为什么不能买,才肯罢休!


我还看过有妈妈赌气,对大哭的孩子置之不理,孩子越哭,大人越气,大人越气,孩子哭的更厉害,就这么僵持着谁都不肯让步。


我便想,这孩子可真倔啊,如果是CC,肯定会一边赌气一边哭着过来说:妈妈抱抱我,给我擦擦眼泪,直到我跟她都平静下情绪,把事情解决才算完。


我也见过有妈妈大发脾气,孩子只是瑟瑟发抖,却吓得一句话不敢反抗。


我便想,这孩子怎么这么逆来顺受,如果是CC,定会一边大哭一边斥责我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要这样发脾气!



是的,养了她这么久,我真的觉得她很难养,因为我从没机会说出“因为我这样说,你就要这样做!因为我说了算!”这类听上去很霸气的言论!


她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敢于为自己发声,也勇于对我提出质疑。


同时,她也有了某些一针见血的能力,一句话,便戳到我的要害,让我意识到,是我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就像昨天晚上,我们破例同意她跟我们一起睡,我都躺好了她还不急,磨磨蹭蹭。我嫌她换个睡衣太墨迹拖延了入睡的时间而唠叨她、冲她发脾气,跟她说:“你就不能快点吗?我急着睡觉呢,我很困了。”


她会委屈的反驳:“小孩子就是没有大人那么快嘛,我要看看标在哪里,我要分正反面。” 


虽然明知道她说的有道理,但我依然对这种反驳表示不悦,心下想着,你就不能默默的听完,然后加快点速度吗?


心中的不悦也自然的流露到言语中,忍不住脱口而出:“如果再不快点,就不要来我们房间打扰我,回你自己的房间睡。”


她一听直接开始抗议大哭:“你为什么说话不算话?我跟你们睡是一件事,我换衣服慢是一件事,妈妈怎么能这样?”



其实我知晓了是自己情绪不好,乱发脾气,并且滥用自己大人的权利要挟小孩子,但一时又觉得下不来台、不想低头,只好背对着她生闷气。


然后就听她换完睡衣哭着说:“妈妈你面向我,抱抱我!”


心一下就软了,转过去抱抱她,跟她道歉,并告诉她,不应该那么说,但是希望她能早点睡,并且告诉她我爱她。


一如既往地,她会重复那句:我知道,你发脾气的时候,我也是爱你的;就像我发脾气的时候,你也是爱我的一样。



但是,最近我常常反思,是CC真的难养,还是因为我的教育方式让她看起来难养?


就像我举得这些例子。


如果最开始我秉承的是简单粗暴的压制性的教育,那么也许CC不会太难养。


或打、或骂、或冷暴力,让她乖乖听话、言听计从就是了。


真要论个输赢,有几个孩子斗得过大人?



但我没有选择这条立竿见影的路,而是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我希望孩子不委屈的情况下学会合作;不痛苦的情况下主动遵守规则;不压抑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发泄自己的情绪。


我希望不打不骂,尽量用温和的方式,让孩子在感受爱的同时,变得有教养。


让自己的管教永远结束在对孩子的爱与拥抱中,而不是斥责和棍棒下。



答案好像越来越明朗,其实是我自己主动选择这条难走的路,因为我相信,这条路的终点是一片光明。


从一开始,我就没想要养出一个在家听父母话的好孩子,在校听老师话的好学生。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不敢反抗父母,对父母唯命是从;在校不敢质疑老师,对老师言听计从,那么进入社会之后,你能期待他质疑权威为自己发声吗?你能期待他挑战那些不公平的社会规则吗?


孩子不可能“在家当猫出门变虎”,小时候在父母面前不敢发出自己声音的孩子,长大后更愿意选择的道路也会是随波追流;小时候被棍棒打出来的孩子,今后要么委曲求全,要么以暴制暴。



我们都知道父母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也知道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通过暴力,可能能养出一个听话的、符合大人期待的乖孩子,但是,我们的孩子今后更重要的社会角色是一个职场奋斗者、一个妻子(丈夫)、一个妈妈(爸爸)。


所有养育指向的终点,也应当是这些角色——“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优秀的孩子,而是培养成为伟大成年人的孩子。”


他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动能力,也应当有质疑、反驳、求证、索爱、要求被平等对待的权利,这样他长大才会明白努力的价值、懂得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益、敢于帮助别人发声。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父母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局限于自己的认知,也局限于这个时代。


我的思维模式、教育模式,只属于我这个时代,但是孩子,是属于未来的。


所以,我不想用我有限的、固有的思维,用强制暴力的方式去逼孩子听“我的话”。


C妈说


有的时候,我蛮庆幸CC是一个敏感倔强的孩子,她不轻易对大人妥协;


也庆幸自己是个善于观察和自省的妈妈,在大部分时候,能够悬崖勒马,及时止损,不会互相伤害。


你对孩子的20年后有什么期望?


你现在的养育方式、他现在的行为模式,是更符合当下你对一个孩子的要求?还是更有助于今后他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成年人?


你对她的要求是更符合你个人的理念,还是更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


问完这几个问题,其实答案就明了了。


你打骂你的女儿,她不敢反抗你,也许同样不敢反抗未来的丈夫。


你打骂你的儿子,他不敢反抗你,也许同样会打骂未来的妻子。


开始每天的养育工作之前,如果我们多想想孩子的未来,我相信打骂就能少很多。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