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生孩子前,觉得娃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儿~
一定要生个娃!生个娃!玩玩儿!
之后你会觉得:
这哪儿是娃让你“玩儿”,是娃再“玩儿”你吧。
因为你总能接收到不一样的惊喜,不,是惊吓!
真是应了这句话:孩子静悄悄,必定在作妖!
在你收拾残局的时候...
真的是分分钟想塞回肚子里去!
你家娃的战斗力几级?
吃水果的时间到了,“宝宝先吃点水果,妈妈去洗个碗。”
“妈妈,我也帮你挑一个又大又红又好吃的吧!”
妈妈此时心里一暖。
结果...
△老娘我不是白雪公主,不需要试毒!
总能发现家里有些东西莫名地消失不见。
失踪多时的遥控器找不到了。
△我来给遥控洗个澡
“宝宝,你看见过爸爸的牙刷吗?”
人家无视你,结果当你打开马桶盖的时候.......
△要刷厕所,别告诉你爸,他不知道。
我就洗了个脸的时间,我的宝啊,你是要拆家吗?
妈妈,我来帮你收拾屋子,是不是很棒?
△咬咬牙,很棒,真的很棒
干起坏事来也是泰然处之,看这悠然的表情、娴熟的手法,我敬你是条好汉!
自己DIY的玩沙场所,我就想问问,这不要钱?你不喝?
秩序感说来就来,要让红薯排成排。
灵感是说来就来,作画从来不挑纸。
△你老爸下周要出差,你知道不?
只要自己状态在,这都是信手沾来。
其他可以忍,这让我怎么忍,心疼啊!一遍一遍告诉自己是亲生的,是亲生的。
△友情提示:那些齁贵齁贵的化妆品一定要放在安全区域。
以上同款的娃你有木有,我有!
大约4岁多幼儿园某次汇报演出活动,老师给所有小朋友化过一次妆开始,CC好似突然就进了一个臭美敏感期。
我的众多化妆品,几乎没一个能逃过她的毒手,尤其是口红和眼影。
亲生的,我还能怎么办?
我给她买了一套成分安全的、专门适合孩子的化妆品:
于是,她捯饬起自己来的画风就变成了这样:
这样:
以及这样:
洁癖的C爸每每看到她,都要在爆炸的边缘自我催眠,生怕一个忍不住把她那套化妆品扔出窗外;生怕一个忍无可忍把我这个“助纣为虐”的老母亲也扔出窗外。
毕竟,CC此次出场的妆容都过于惊悚,会引起极度不适。
更惊悚的,为了保命,也保大家的命,我就不放了。
不过随之而来的,有件神奇的事情默默发生了:
不知不觉中,CC竟能画出一个像(xia)模(bu)像(si)样(ren)的妆了:
(幼儿园又一次汇报演出)
● 口红可以说是涂得非常精准了,从范围到力度,比我这个老母亲也不差;
● 眼影也学会化繁为简了,至少不像刚开始那般5、6种颜色齐上阵了;
● 粉底也知道轻重了,再也不会让你偶然一撇,吓得以为青天白日见鬼了。
连C爸这个直男都开始改口,嗯,我闺女这手法不错啊,比你妈强多了。。。
而作为一个母婴号主,我看到的则是“孩子基于对某种行为的强烈好奇和兴趣”,通过一次次亲自动手尝试、探索背后,精细动作的大大提高,专注能力的大大增强,审美能力的次次上调。
这些,有时候你专门想锻炼,娃都不见得肯买账!
其实,2-9岁是孩子搞破坏行为的高发期。
对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搞破坏是因为强烈的好奇心。
从两岁开始,孩子的各种新技能,频繁被GET,他们特别愿意跟外界交流,想获得更多自己未知的东西,这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也是创造力的源泉。
孩子通过观察、尝试、比较,在探索中自得其乐,通过这儿摸摸,那儿拍拍、什么都往嘴里塞,到稍微大一点了,就开始弄坏玩具,撕坏东西,等会说话了就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
而每一个大人眼中的“搞破坏”行为都是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就“孩子的探索”这样说过:“主动地发现现实的这样一种教育,显然要比要求成人按照既定的意志行事,按照现成的真理去认知的那种教育高明得多。”
没错,孩子们是在学习,在通过动作认识这个世界。
怎么应对这个混世大魔王呢?
一、在孩子探索的阶段,尽量不要指责孩子。
但是最忌讳的就是你迫不及待地,试图将孩子拽回所谓“正确的轨道”。
很多妈妈因为面对娃的这种“忙活”真的真的很想暴揍一顿,但是请抑制住你内心的怒火,先降降自己的血压。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
就拿孩子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举例。
作为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别再玩鸡蛋啦!会碎掉!放回去!
但是,当鸡蛋掉下来碎掉,这就是个物理实验。
当蛋黄流出来的时候,那个黄色的东西有可能是被孵出来的小鸡,这就是生物学实验。
你买个鸡蛋多少钱?
几块钱一斤。
哈佛大学校长曾说过,如果你觉得教育更昂贵,那么你应该尝试一下无知的代价。
在人类发展至今,几乎所有的成就和发明都源于孜孜不倦的好奇心,正是因为某些“搞破坏”的探索行为。
海的另一头是什么?
于是发现了新大陆。
飞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于是发明了飞机。
月球是什么样的?
于是有了航天员登月。
很多心理学家都提到过,要让宝宝尽可能地观察、动手操作,甚至是尽情的破坏,在不打扰到别人的前提下,就让他们尽情地发挥吧。
二、跟孩子一起折腾
其实搞破坏只是一种形式,并不代表孩子“调皮”、“坏”、“故意惹人生气”,而是他们需要满足好奇心,而他们自身的能力又不够,自己的行为自己又不可控。
孩子对好奇心的探索有了家长的加入,多加引导,也是一个学习新知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科学素养、生活技能的机会。
比如CC化妆这事儿,我会在她把口红涂的满嘴都是时,引导她怎么注意,才能不涂出嘴唇之外,她自己就会有意识的注意控制手部的方向和力度。
生活中,父母也可以多提问题让孩子去猜、去想。
让孩子在“破坏”中锻炼感观。
而且在与孩子的一同探索中,有了父母的引导,孩子会逐渐明白一些规则。
在大人眼里一些事情兴许有好坏之分,但是孩子可不会这样区分。
在他们眼里,将遥控器扔进马桶里就是想看水花溅起,在护照上涂鸦只是单纯的想画画,扣墙皮只是觉得好玩,用手扣带电的插排就觉得那个洞洞好神奇。
所以,我们就需要给孩子引入一些规则,护照被画后爸爸就不能使用,墙皮扣了之后影响美观、用手扣插排容易被电到有危险。
如果父母能跟孩子“折腾”,那之后孩子搞破坏行为会出现的概率必然会大大降低。
了解规则之后可以找一些孩子想探索的替代品。
比如CC有段时间特别爱玩水,家里什么东西都要往水里泡,甚至还要把手机往里扔。
其实,只要引导她从另一个方向出发,玩一些正面的玩水游戏——
发现水中更好玩儿的一面,她就不会沉迷于“把各种东西泡进水里”。
再比如,不满足于用蜡笔“乱涂乱画”的时候,给她提供一些更有趣的画画工具。
(CC小时候玩过的野鸡毛、羊骨头画笔)
在不影响他人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予他搞破坏的机会,甚至陪着他一起破坏,但是也让他明白,“破坏应有度”,应不妨碍他人,应不伤害自己。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搞破坏都应该“被支持”。
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他们搞破坏的原因是出于攻击性——为了破坏而破坏。
大量研究证明,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大人跟孩子的良好沟通越少,对孩子的回应速度越慢,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就比如孩子跟你好好说话,你不听,所以他就会通过搞破坏这个行为获得关注。
对于攻击性搞破坏的孩子应该积极回应,教会孩子认识情绪,并且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PS:暑假终于要结束了,Anyway,在家作妖的娃们,今天终于都开学了,我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你家熊孩子在假期都“作了哪些妖”?不妨也说出来让大家乐呵乐呵吧。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