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爸开始下乡之后,这几月分身乏术的我,又被迫增加了一个强大的技能——时间管理。


当然,光管理自己一个人也不行啊。


DD现在不受任何控制,不管他,CC自然是逃不掉的,成功被纳入了管理范围。


尤其是她马上要面临上小学,早已被过来人吓唬过了——小学生写作业拖延现象之乍舌,可够你喝一壶的。



我可不想把一晚上的时间都放在辅导老大的作业上。


所以,我这几个月都在潜心引导或者说“训练”CC自我时间管理,争取自主学习,少让我费心。


娃即将幼儿园开学的,也别走,幼儿园开学画面有多狰狞,我3年前早就领教过了:


CC刚入园前几个月,我们家每天都在鸡飞狗跳和大呼小叫中度过。


起床了,起床好吗?你到底起不起床?


快点过来我帮你刷牙?(不要!)


马上要迟到了,拜托你自己穿上鞋子好吗?(磨磨蹭蹭)


您能走快点吗?一步三回头地在看什么?


她变成了最讨厌的孩子:磨蹭、顶嘴、不配合。


我变成了最讨厌的妈妈:唠叨、威胁,甚至嘲讽。



后来才知道,这里头,

误会大了,孩子可冤枉了


1、孩子很难感知时间


大人知道明天出门应该早起、早起是几点、什么算早,可是娃不知道;


大人知道看电视再看5分钟、5分钟有多长、什么时候结束,可是娃不知道;


因为幼小的孩子是通过具象的感官体验了解事物的,而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太抽象,看不见,也摸不着,根本理解不了。


所以,当你规定再玩“5分钟”回家,他们虽然口头上应着,但其实根本就不知道“5分钟”具体是多长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院的研究者们,曾对儿童的时间理解、钟表认识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邀请了89名4~6岁的儿童,回答了一些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问题一:你们几点开始上学?

四岁:9%答对;

六岁:98%答对;


问题二:看钟表并指出正确的整点时间。


四岁:几乎不能;

六岁:差不多都可以;


所以说,对于只有几岁的娃来说,他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


2、相同时间内处理的信息越多,感觉时间流逝越慢长


你知道吗,相同时间内,孩子比大人要接受更多的信息。


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哈蒙德经过研究,得出过一个结论——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跟我们的大脑吸收、处理、储存的信息量紧密相关。


而大脑也是会偷懒的,如果他认为某些事物和流程相同,就不会一遍遍重新处理。


如果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未知的、新鲜的,那么大脑就会高频运转,以此来吸收、处理和储存这些信息,处理的信息越多。


如果一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熟悉的、常见的、反复的,那么大脑就会低频运转或者待机。


听起来有点复杂,说的更直白一些,对孩子来说,哪哪都是新奇的,他们的大脑接受的信息多,所以他们处理时间就长,自然就显得磨蹭了。


而大人都是在做重复的事情,大脑需要处理的新信息就变少了,自然就驾轻就熟,显得快了。




3、孩子磨蹭,只是对行动计划不清晰,没有快起来的动力


大多数的孩子都没有成人那样的时间紧迫感。


你觉得再晚10分钟就迟到了,他却依然悠哉悠哉到处闲晃。


这种节奏差,常常是宝宝惹恼大人的导火索,慢不是最可气的,最可气的是你都火烧眉毛了,他还“装”没事儿人儿。


但人家真不是装啦,很多时候孩子不着急,是因为他并不知道如果把一件事件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只是遵循自己的习惯而已。


这不一定是孩子慢,只是没有按照你的节奏快起来。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的条理没有大人那么清晰,很多大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一、二、三步调,孩子未必跟得上。


说得更明白一点,大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先做什么事,但孩子没有概念。


所以,他甚至不明白,你为什么总是要气急败坏地催促。



了解了真正的原因,熊孩子的「故意为之」其实大部分时候属于「无过之失」。


那,就让他们一直这样吗?


当然不行。


拥有强烈的时间观念的重要性,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和效率。不仅仅是儿童期,一生几乎都会因此受影响。 



如何引导孩子培养时间观念进行时间管理呢?


1、尽快建立孩子对时间的认知


很显然,如果娃一直不能真正明白时间的意义,那就意味着你俩一直不在一个频道上。


好在,看不懂钟表,也不耽误娃感知时间。


● 帮助孩子将时间化抽象为具体。


用孩子听得懂的时间术语,帮助他建立时间观念。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时间可以看得见,我们可以利用道具,比如说沙漏,沙的流逝就是“时间在一点点流走哦”,或者给到孩子一个具体的、可视化的提醒,比如再看2集、再玩5次。


● 利用具体的事件表达时间,让孩子感知时间的长度。


比如选孩子喜欢听的一首儿歌,像《小星星》是两分钟的时间,那刷牙就是一首《小星星》的时间,一集《汪汪队》是30分钟=洗澡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等。


慢慢地孩子就会明白,两分钟很短,需要快一点,而30分钟长一些,可以多做一些事情。


然后,抽象的时间,在孩子心里也就有了具体表象的概念。



● 适当的时机教孩子认识钟表


CC四岁多的时候,我就有意识的教她认识钟表了。


比如:煮意面需要10分钟,先用玩具钟表告诉她十分钟在钟表上要走多少:



然后让她看着真的钟表帮我看时间。


再比如:8点的时候跟她说,妈妈要工作一个小时,9点你叫妈妈,我带你下楼玩,也是先用玩具告诉她什么叫「从8走到9一个小时」是啥样:



然后再去真的钟表上去对应。


2、帮宝宝制定清晰的流程,培养做事的顺序感


做事的先后顺序决定着效率的高低。


就拿写作业这件事来说吧。


静静小朋友这样写作业:


刚写一道题,就去喝点水;

刚坐下,写了没几行,就又去厕所;

路上回来的时候,妈妈削了苹果,吃了苹果再回去写作业;

不想写算式了,再写写语文,看见书皮上有点脏,再摆弄摆弄;

最后本来半个小时的作业量,1个小时过去了还没写完。


文文是这样写的:


先把需要写的作业拿出来,放在桌边;

先写数学,再写语文。

全部就是按照顺序,解决一项再进行下一项,很快作业就完成。

作业写完,再喝水、吃苹果、玩玩具,岂不是快哉。


孩子日常生活都是比较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记录和观察,合理的安排,建立良好的时间顺序感。



机动的出行也许确实会扰乱节奏,但如果像每天下楼玩、上幼儿园、回家做作业、上床睡觉这种常规的活动,都需要一直催促的话,一定是父母的规划不到位。


只有过程清晰,行动目标才会清晰。


CC现在每晚流程张弛有度,而我也完全不用催促,亲子关系非常和谐就得益于此。


接她放学回家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俩一起捋清楚今天晚上要做的所有事:(必须要做的事+想要做的事)


比如没课外课的正常日子:


必须要做的事:幼儿园的作业+英语每日打卡+阅读两册分级读物(一册新一册复习)+2册绘本阅读+睡前洗漱


想要做的事:更多册的绘本阅读+听西游记+玩+吃


必须要做的事,没有条件、必须完成。做完这些,剩余的时间越多,那么想做的事就可以越多,没有上限。


CC现在还是学龄前,专注力没有那么久,我也怕她学太久效率低或者有厌烦情绪,所以这两大块是穿插的。


大的时间框架我来把控,具体先做哪个她来调度。


一般是:先下楼跟小伙伴玩(大人做饭)——回家先写幼儿园作业(大人吃饭她在幼儿园已吃过)——跟DD玩一会儿(一般需要我把握时间提醒,否则玩起来没完)——读英语打卡+2册分级读物——吃吃喝喝——我带她读2册当日计划绘本(DD一般已睡下)——睡前洗漱——继续读其他绘本/睡前听西游记。


如果其中某个环节拖拉了,不管是写作业、还是刷牙,最后都会减少睡前读/听故事的时间,而且非常直观:效率高,也许睡前能听3集;效率低,也许只能听1集。


当然,尽管CC很明白,她也做不到那么自律,所以我还是会干预。但我只需要提醒「CC该去做XXXX喽,不然没时间听故事了」,她立马就会加快,根本不用死乞白咧的催。


在孩子具有强大的自控力和内驱力之前,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生活/学习节奏,帮助孩子理清规划,让他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当下什么是最必要的?


让孩子对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有掌控感,而不是每一步都靠父母催。


一旦他们明白,请相信,他们真的能够安排好这种「有自我掌控感」的人生。


我始终觉得“孩子磨蹭”是个伪命题,如果目标明确、计划清晰、后果明朗,哪个孩子愿意磨磨蹭蹭的等着被大人没好气的催促呢?



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说自家孩子磨蹭,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跟孩子在一个频道上。


有些时候,是我们误会了他们的节奏;有些时候,是我们高估了他们的能力,其实当你真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很多情况并非无解,娃也并非无可救药。


所以啊,娃越慢你越不能催,反而要提醒自己,耐住性子找原因,找方法。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