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妈闺蜜家的娃,窝家8个月没流过一点鼻涕、没咳嗽过一声,结果上学不到一礼拜就感冒了,家里的二宝在哥哥感冒的第三天成功中招,而且明显症状更严重,除了流鼻涕、咳嗽外,还伴有高烧、嗓子发炎、食欲不振……


妈妈无奈的很,跟我们发牢骚说,俩人在家大半年,啥事没有,一上幼儿园就撂倒~



普通的感冒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各类传染病都已经进入了高发季。


比如,让妈妈们闻风丧胆的手足口病。


根据历年的发病规律,每年的9月份到11月份都是手足口的第二高峰期。


2008-2015年,我国共报告手足口病约1380万例,重症病例约13万例,死亡3300多人,据统计,201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中,手足口病以发病人数237.6万位居第一。


因此,手足口病早就被纳入“法定传染病”。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如果幼儿园或学校有手足口集体发病常会关闭班级或整个幼儿园,其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今年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表示,手足口病传播系数达4.2至6.5,是新冠病毒的3倍


同期高发的,还有手足口的表亲疱疹性咽峡炎!


更别提让妈妈们一听名字就头大的流感、诺如病毒、轮状病毒……


眼看国庆+中秋8天超长假期就要来了,必然免不了一轮人群聚集。


很多家庭都安排好出行计划了吧,远到出国跨省,近到郊县周边,或者回老家省亲,总之都不想浪费这个秋高气爽、温度适宜的好季节。


尤其孩子大人都憋了大半年,心里早都长了草,不趁着这个长假割一割,怕是心里要长成大草原了。


而且,咱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病毒的存在就固步自封不出门,娃小的时候,抵抗力就是弱,一次次生病的过程,也是肌体与病毒一轮轮做斗争产生抗体的过程,等把身体里的病毒抗体库更新全了,娃生病就会少很多了。


这是成长绕不开的必经之路,更没必要绕。


今天C爸给大家写几点小建议,病毒猖獗阻挡不了,那么我们要如何降低感染几率,如何应对呢?


增加锻炼但少去人群密集的场合


传染病高发季,长假带娃玩,尽量不要选择太大型或者消毒设施不好的游乐场所。


一些小而干净的室内场所、或者比较空旷的户外,更适合溜娃。



而且现在的气温非常适宜,可以多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还能防止近视。


再过段时间天气会逐渐冷起来,但我依然建议多到户外,只要衣服鞋子穿的合适、活动量合适,户外适当的低温比“室内利于病毒繁殖的高温”更安全。


往年,哪怕是冬天,只要天气允许,我们每天都会保证CC至少1个小时的户外活动量,或者是跟小朋友疯跑或者是其他运动项目,比如轮滑、自行车、平衡车。


体育锻炼跟身体的强壮程度以及身体抵抗力一定是正相关的,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


另外就是咱们每次都强调的勤洗手、多通风,多做这两样,准没错。


一个新冠让大家都学会了七步洗手法,虽然疫情好转,但洗手法要保持好,这对任何一种病毒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症状不明显时,无需着急送医


生病后症状不明显时,可以先在家密切观察,因为很多时候单凭初现症状,很难判断病情。


比如之前有一年秋冬CC半夜突然哇哇呕吐,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可能感染了诺如病毒;也可能是睡前吃了太多(睡前喊饿,我给她下了碗面,还“不知好歹”的卧了个鸡蛋),还可能是白天我带她玩淘气堡的时候吃雪糕(外加半个冰淇淋球)肚子受凉。(不要扔鸡蛋,老父亲独自面对CC的威胁+撒娇,底线常常破功,知错了)



不过单次呕吐送医其实没有特别大的意义,正确的做法是观察后半夜以及第二天有没有出现多次呕吐?有没有腹泻?有没有发烧?


如果第二天呕吐次数增多至一天3-5次,但是精神状态良好,那还可以继续观察,看有没有新的症状。


平时的发烧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除了发烧暂无其他症状,24小时之内不用着急送医(其实72小时也没问题,不过很多人可能坚持不住),什么症状都没出来时,医生也不好做判断。如果宝宝服用退烧药后,温度可以降下来,而且温度下降之后精神状态尚好,可以先观察。


等24小时之后其他症状出来,或24小时之内出现新的急症,再去医院医生也好对症治疗。


(当然起病急、精神萎靡、高烧不退、有明显痛苦的情况除外,要立即就医。)


多掌握一些家庭护理常识


不让大家盲目送医,也不是无为而治、看娃默默痛苦,在这个过程中,遇见症状、分析疾病、针对性护理,是父母一定要懂得和学习的。


每对父母都是从小白慢慢成长的,但只要不断经验积攒、不断学习,你就能从容淡定地应对各种疾病,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一些家庭护理常识。


1、学会自测某些症状可能对应的常见疾病


比如娃第一个症状是发烧,那么发烧的同时,就要根据其他伴随症状来做基本的推测:


有没有伴随流鼻涕


发烧+流鼻涕+干嗽,考虑普通感冒;


反复高烧+流鼻涕+咳嗽+肌肉酸痛,考虑流感;


发烧+流鼻涕+肺部湿咳+呼吸频率过快+呼吸急促,考虑肺炎。



有没有伴随腹泻


高烧+腹泻+宝宝2岁以下,考虑轮状病毒。


有没有伴随呕吐


发烧+呕吐+腹泻+宝宝3岁以上,考虑诺如病毒。


有没有发现疱疹


如果发烧+喉咙深处疱疹,考虑疱疹性咽峡炎。


如果发烧+口腔内疱疹+手心足心疱疹(手足疱疹通常比口腔内疱疹出的晚),考虑手足口。


有没有皮疹


如果连烧几天始终没有其他症状,退烧后娃精神状态不受影响,观察身上有没有皮疹?热退疹出,考虑幼儿急疹。



再比如,如果第一个症状是呕吐,就是前面我写CC的那些分析。


只吐一次,可能是饮食问题(吃太多);


如果呕吐+腹泻+腹痛,考虑着凉+食物中毒;


如果呕吐+腹泻+发烧,考虑诺如病毒。


一个症状出来的时候,可以结合其他症状去做一个初步的预估,当然,具体的疾病不是单靠症状就能判断,而且上述说的这些都比较笼统,篇幅问题不可能一一展开。


上述每个具体疾病如何判断、如何护理C爸都一一写过,如果怀疑某个疾病,可以去公众号目录看相关疾病的文章,文末的推荐阅读中,也列出了一些。


2、知道常见症状如何护理才不延误病情


比如呕吐、腹泻


最怕的就是脱水,所以症状出现后要想方设法的给宝宝补充水分,白开水、牛奶、口服补液盐,C妈也写过各种甜水食谱,统统一起上!


只要不脱水,就不可怕,你就可能帮娃避免了一次挂点滴补液。


如果腹泻次数太多,必要的时候,可以吃点思密达。


如果一直呕吐,对呕吐物的正确处理和消毒也很关键。



再比如发烧


常见的误区是该散热的时候偏偏给娃捂汗、服过退烧药后该保温了又偏偏让娃晾着。


其实明白了发烧的作用机制(上升期-平稳期-下降期),明白退烧药的正确用法(一次只用一种退烧药,不同退烧药有不同间隔时间)使用退烧药的合适时机,(一般建议38.5以上服用退烧药,但温度不是死规定,如果宝宝烧得很痛苦不一定等到38.5,如果过了38.5依然精神尚可,也不一定非要用药),这些如果心中有数,护理发烧并不复杂。


再比如咳嗽


6岁以下的孩子是不能用止咳药的,但化痰是可取的。如果痰液不能及时清除,那么很容易到下呼吸道发展为更严重的疾病,比如肺炎、支气管炎。



可以做一些家庭护理让宝宝痰液稀释:


开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


多喝水稀释痰液,1岁以上喝蜂蜜水可以有效缓解夜间咳嗽;


大一些的宝宝可以拍痰;


不太想用药物化痰,可以在家雾化,只放生理盐水;


痰太多想用药可以口服氨溴索。

20年我们医院儿科统计的数据明确显示,在5-7月份手足口病的高发期(9-11是第二高发期),接诊的病例数量反而比往年高发期要少,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家长因为疫情的缘故,减少了带孩子来医院的次数,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交叉感染。


这也算因祸得福吧,所以还是那句话不建议大家盲目就医。


希望看完这篇爸爸妈妈们可以少些焦虑,不知道怎么跟家里人解释的,发这篇让他们看看吧,身边有朋友的宝宝生病的,也让他们宽宽心吧。


不过,避免在医院交叉感染或感染新病毒的前提是在送医之前,你hold住这些症状,如果没有把握或者孩子症状严重,那也别犹豫,该就医就医不要延误治疗。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