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C妈看了一项叫做“三分钟忽视”的实验,特别震撼,因为这可能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每个父母都可能不小心对孩子做的一件事,今天特别想分享给你们。
实验中找了一些爸爸,让他们分别和自己的宝宝玩。
一开始宝宝们和爸爸玩的非常开心。
就在这时,实验人员要求爸爸们转过脸去,然后再面无表情的转过来。
在三分钟内无论如何都只能面无表情的看着自己的宝宝。
实验的效果,立竿见影,也让人心碎。
宝宝们看着自己的爸爸,尝试重新和爸爸玩耍。
但是,因为得不到爸爸的回应,宝宝开始沮丧起来。
他们开始看向别处,想重新找一些玩具,做各种动作,极尽所能想得到爸爸的回应,和爸爸玩,但还是得不到回应。
仅仅三分钟后,宝宝们纷纷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和巨大的压力,开始要转过身去逃避,情绪开始崩溃哭了起来。
这时候实验结束,爸爸们恢复了表情和之前的玩耍,孩子也因此慢慢稳定了情绪。
看着实验中宝宝们的煎熬,的确很残酷,尤其是爸爸们那一张张面无表情的面孔,让人十分害怕。
实验的结论,如果翻译成中文,我想最恰当的描述是:“面无表情”,是最无声的虐待。
可是如果认真反思一下,真的只有实验状态下才会这么残酷么?
就在不远处,也许,就是你正在陪孩子的这几分钟,很多父母就正在上演着这样一场残酷大片!
说实话,看完这个实验,C妈忍不住自我反省了一下,自己最近出现过的类似状态一点也不少。
就在昨天,我正沉浸在写稿里,CC喊我:妈妈,我搭了一个漂亮的大房子,你快看看!
我几乎是头也不没抬、脑子都没过的就随口回了一句:等一会儿,妈妈现在忙着呢。
这样的场景每天不知道会有多少遍。
回想下当时的自己,一定也是面无表情的。
如果关注心理治疗,你可能会知道:有时,父母的忽视,可能是导致孩子长大后焦虑的原因。
就像研究人员所言,现实生活中,那些一直经历着像实验中“三分钟忽视”的宝宝,最后会导致悲剧性的后果。
所以,跟孩子正确的互动和交流非常重要。
一次认真的倾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微小的表情,都是交流的一部分。
但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刻意反思,我们自己都注意不到自己的无心之举。
伤了娃都不自知,反而还怨孩子不懂事。
如何做到正确回应?C妈给你支几招
提醒自我关注:我准备好了吗?
和孩子交流,一个非常重要前提是:专心。
不过,父母并不是24小时在线候着等孩子来沟通。
很多时候,当孩子有交流诉求时,往往爸爸妈妈在忙手上的工作,或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被打扰。
尤其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很多爸爸妈妈都在家办公,娃们来找爸爸妈妈来倾诉的时间就更多了。
如果一边忙着手头的事情,一边听孩子讲,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听孩子说什么,无法给出合适的反馈。
当得不到父母的回应时,面对父母的敷衍和忽视,孩子会沮丧和感觉到压力。
有时,为了获得爸爸妈妈的关注,甚至会哭和大叫,就像视频里的宝宝一样。
怎么做?
提醒自己看着宝宝的眼睛回应他。
南加利福利亚大学的心理学专家亨里克·摩尔,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大多数幼儿都坚信,他们看不到“眼睛被遮挡住的人”或者“看向别处的人”。
简单来说,就是只有你看见了我时,我才能看见你,只有眼神的对视,才能看见妈妈、妈妈才有注意到自己。
所以,如果你准备回应时,一定放下你的手机、离开电视/电脑屏幕,看着她的眼睛、集中注意力去听孩子。
孩子的情绪如实的反映着大人的状态,如果你焦虑不安,他们也会敏感、烦躁、高需求,如果你心境平和,孩子也会跟着安静。
每一个小孩都是情绪大师。
他能第一时间确切地洞悉你的真实心理感受,不论你表演的多么和颜悦色,说得多么合情合理。
他就是知道,你只是嘴上哄他,实际却是想推开他,只是在敷衍他。
在你着急推开孩子做自己的事情之前,推开他最好的方式,就是真心满足他。
当你无法准备好时怎么办?
交流需要走心,但并不意味着,爸爸妈妈们要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前两天闺蜜发来灵魂一问:“现在在家办公,孩子总是找我玩,面对催效率的上司,等沟通的同事,对孩子已经是下意识的习惯性拒绝了~”
如果娃没有继续纠缠,她便继续心安理得的工作。
如果娃继续纠缠:妈妈,你什么时候忙完啊,快点嘛!
她可能会稍微有些不耐烦:你自己先玩一下下好吗?没看妈妈正在忙吗?
偶尔娃会不依不饶:我就要你现在过来!
她可能就会发飙:你没看见大人再忙吗?你以为别人都像你一样没事做吗?
“吼完就后悔,知道不是孩子的错,但下次还是一毛一样的循环!”
上面的实验告诉我们,如果当下的状态不适合集中精力交流,那还不如直接郑重的告诉孩子,现在没办法交流。
如何正确的拒绝?
1.你需要看着孩子的眼睛,郑重地作出回应
不是敷衍和不作为,更不是吼一顿打发。
比如,我会直接把CC拉到面前或者把她抱坐在膝盖上,看着她回答:
“妈妈非常想跟你一起玩,但是,妈妈眼下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暂时还不能走开,你可以等等我吗?妈妈忙完立马去找你好不好?”
“妈妈很想跟你过家家,可是妈妈正在炒菜,如果我现在走开菜就烧糊了,再炒1分钟菜就好了,你可以数到60等我吗?”
总的原则是,要交流就好好交流,不能交流就认真解释缘由。
2.回绝前停一下,尝试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孩子刚刚把积木堆好,想让妈妈去参观一下,如果你跟孩子说,妈妈还有工作要忙,等一下再去看哦。
虽然这样的话也很温柔,但是,在孩子的眼中会认为,妈妈的工作,比自己重要。
但如果你试图理解一下孩子的意图——“他想跟你分享成功喜悦,说不定还想让你夸一下。”
你的回应就会不一样:“你居然自己搭成了一个城堡?妈妈真高兴,谢谢宝宝让我工作的时候,也能开心一下。
你能把积木保留下来吗,我想开完会马上去参观,这样我就能高兴一整天。”
回绝之前停一下,去理解下孩子的需求,可能只需要半分钟的时间。
我想再忙碌的人,也给的起这半分钟,重点是,你要让自己养成这种“回应习惯”。
同样是和孩子说一会儿再去看,但是,运用上感同身受,效果就大不一样!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被拒绝时,都是一边哭一边说:“妈妈不喜欢我了。”而不是“妈妈不给我玩,不给我买玩具?”在这个年龄孩子眼中,爱他就应该满足他的各种要求,否则,就是不爱他们的表现。
所以拒绝时,带着爱和理解去回应孩子的感受(你想让我表扬呀,你做得真好呀,我也真想一起玩呀,等我呦),而不是阐述自己的理由(我很忙,所以没空搭理你),那么,孩子就会关注被拒绝的事情本身,而不是你爱不爱他这件事。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身为父母,肩头上的担子突然更重了。
但别把担子上多出来的重量,交给孩子。
孩子还小,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在他们眼中就像天塌下来一样。
春天已经来了,一切都会过去,希望这段特殊的“亲密”时光,可以让我们和孩子走的更近,而不是更加疏远。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