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什么时候让父母最受挫呢?


很多人回答:是在教育孩子,也就是,和孩子讲道理的时候。


因为只有你尝试过和孩子讲道理,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油盐不进”、“记吃不记打”,无论道理你和孩子讲了多少遍,也无论孩子当时是否表示“记住了”,你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嗯,也许就是3分钟后,发现孩子再犯。


“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不要……”


“怎么说多少次你都记不住……”


“你是不是把我的话当耳边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相信这些话,爸爸妈妈们一定不陌生。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前,你有没有想过,道理就在那里,明明白白,为什么我们讲了那么多遍,孩子依然不听呢?


undefined

带有情绪的反复说教,并不是讲理


有段时间,CC总被C爸批评,尤其在她第N次玩完没有收拾自己的玩具之后。


C爸便开始“教育”:说了多少次了,玩完之后把你的玩具收起来,你看看这沙发、爬行垫,哪儿哪儿都是。别人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一天说你多少次了,怎么就是记不住?


彼时的CC噘着嘴,一脸的不服气。


C爸显然对这种表现并不满意,因为这并没有让他愤怒的心情得以平复,然后开始自发的火上浇油:如果爸爸妈妈也跟你一样,只摆不收,那家里还能有下脚的地儿吗?如果以后弟弟也跟你一样,那多大的家够你们摆?


前几次,CC还听话的收拾,后几次,就开始非常不满的冲C爸大声抗议了:我知道了,我马上就收还不行吗!!


嗯,6岁的孩子,语气激烈的,顶撞父母,表达情绪,算是这个年纪很正常的行为了。


C爸赶紧一把捂住心脏,把我拉进小黑屋,卧室:这才6岁,就开始顶撞我了,再大些,反抗恐怕会更激烈。我早晚不得给气到搭支架,看来我有必要跟心内科的同事结下更为深厚的革命友谊。



从CC的反应可以看出,对于这样的教育,孩子显然是不接受的。


因为从一开始,爸爸就在带着责备的情绪反复说教,并利用自己的成人优势进行态度碾压,这样的“讲道理”并不是讲理,也起不到说服孩子的作用,反而将孩子推到我们的对立面。


当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上,用成人的思维去讲道理时,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对等的关系。


孩子要么不断进行自我否定,表现出顺从的模样,要么就是不断在内心积攒负能量,等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时,再进行反抗。


但无论哪种结果,我们都只是把孩子推到了我们的对立面。



所以,讲道理就是讲道理,不要带情绪。


其实这种情况,我们只需要当个没有感情的复读机,一次次的提示孩子应该做的事:“该收积木了”、“该收玩偶了”、“该收磁力片了”...


不用担心,随着你的监督、他的长大,孩子总有一天会记得所有事。


undefined

只讲道理,不谈感受的说教,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又有一段时间,父女俩总为看电视起争执,某日,我正在卧室喂DD吃奶,听见客厅传来一段对话,已经按约定看完了两集动画片,CC还要继续看。


•  “爸爸我还要再看一集!”


“不行,你已经多看一集了。”


"求求你,我就再看最后一集。"CC带着哭腔。


"真的不能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坏了。"


“我就要看一集!”


“你要这样说话不算话,明天一集都不让你看了!”


• “我就要看,我就想看,哇~~”CC开始大哭。


我赶紧结束喂奶,抱着DD走出卧室,只见CC叉着小腰、撅着小屁股站在沙发上,正哭着跟C爸叫板,一个呲牙咧嘴,一个满眼怒火,活像两只斗牛。


老父亲见着我,又一把捂住心脏说到:“不行,我等不及了,我现在就要去跟心内科的同事建立革命友谊。”



CC也一脸委屈。


“妈妈,我还要看一集,就看最后一集。”


“哦,CC没有看够是吗?”


“恩!爸爸不让我看!”


“恩,所以CC很生气是吗?”


“恩..”


“那跟妈妈说说,CC还要看几集才够呢?”


“1、2、3集吧…..”


“恐怕3集也不够吧?谁不想一口气看它个十集八集的,看个没完没了?”


听到前半句CC还点头如捣蒜,听到后半句就开始了认真思考,然后认真的说“嗯,那可不行,那眼睛就看坏了。”



“谁说不是呢。”


CC破涕为笑,顿了一顿接着说,"妈妈,明天还可以看动画片吗?"


“是的,明天还可以看。”


留下一脸蒙圈的C爸,纳尼?就这么愉快的结束了?


就这么愉快的结束了!


你发现了没?


有的时候,明明孩子知道你说的是对的,她自己做错了,但如果你只讲道理,不谈感受,也会让他们恼羞成怒。


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孤立的,是不安的,甚至是充满敌对的。


不论你如何苦口婆心的讲道理,也只会加强孩子的反感。


就像C爸站在成人的立场一遍又一遍的否定CC的感受,当CC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她开始感到愤怒,所以对话就演变成了争吵。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如果父母的道理是不考虑孩子感受的说教,那对孩子来说简直是灾难。


他们理解不了成人世界的很多准则,他们只知道当下的感受。


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叫,即使之前你强调一万遍出门不许乱喊乱叫,但当孩子兴奋起来他们也控制不住自己。


我们可以说:“妈妈知道你玩得很开心,但是你的声音太大了,会打扰到别人。如果你还是这么大声,我就要带你回家了。”


只有我们先去理解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某件事时,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的联系。


不要小瞧“我知道你如何如何”,当你说出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时,孩子感觉到被理解,才能消除敌对和逆反心理。


抛开了情绪,再去告知其行为不合理的地方、适当的去讲道理,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undefined

道理都明白,孩子就是不听怎么办


教育家卢梭曾说: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小孩子就是在不断的试错、犯错与改错中长大的,不要期望说一遍就永远奏效。


如果你觉得孩子屡教不改,那是因为你对他产生了不正确的期待。


对孩子正确的期待是:他们就像偷粮食被老鼠夹子夹住的小老鼠,抬爪就忘。所以,你不需要像唐僧一样有事没事念两句紧箍咒,或者在“案发现场”大发脾气。你只需要在事情发生之时提醒孩子,前方有个老鼠夹子,请注意。


如果他执意不听,那就让他被夹住(限制行为/承担后果)。



小宝宝限制行为:比如,很多妈妈反应过,娃拿个蜡笔满世界画,沙发上墙壁上,到处都是,怎么说都不听。其实对于这种事,比一直唠叨更有效的方式是:警告(不能画墙),不听?直接没收画笔上午不能再用。


• 大宝宝承担后果: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边吃边玩。警告(不要这样做,容易打翻碗)不听,真的打翻了?那就盯着他一点一点把打翻的饭菜、弄脏的地面擦干净。


下次他自然就知道了。


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限制行为/承担后果比说教有效一百倍。


我们这届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很少再出现一言不合就打骂的行为,更多的父母更倾向于跟孩子讲道理。


但讲道理并不是把成人的道理直接灌输给孩子,而是用更科学的、孩子可以理解、能够明白、愿意接受的方式,把一些行为的准则教给孩子。


否则,再多的道理,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让大人出现“管教无力感”,也得不到孩子应有的尊重。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