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症状,也是我们儿科门诊特别是急诊最常见的主诉,家长们在面对儿童急诊发热时应如何正确对待呢,请让我细细解说。


发热按照体温的高低分类(以腋温为准,分4类):


低热37.5~38.0 ℃

中度发热38.1~ 38.9 ℃

高热39.0~40.9 ℃

超高热≥41.0 ℃


需多久测一次体温并无统一规定,一般以病情轻重及体温变化来决定,通常高热时0.5-1h测一次体温,过于频繁的测温会影响孩子休息,超高热时需增加测温次数,中度热且体温平稳时可2h测一次,低热时2-4h测一次,同时可做好体温记录,便于掌握病情及就医时供医生参考。



目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不能单纯以发热程度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说,发热对激活集体免疫功能是有益的,但需要注意的是<3月龄婴儿体温>38℃、3-6月龄婴儿体温>39℃,严重细菌感染危险性增高,持续高热可引发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风暴,危及生命。


病因


发热从病因上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其中儿童以病毒和细菌感染最为常见,而呼吸系统是儿童感染性发热的最常见部位,对于无呼吸系统症状的2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发热,需高度警惕泌尿系统感染。


发热管理的目标


(1)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

(2)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

(3)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


目前研究显示不应将恢复正常体温作为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对抗感染和病情恢复有益。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降温治疗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



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上升1.0 ℃,心率约增加18次/min。对患有慢性疾病或病重、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儿童,因为发热可导致代谢率增高,加重脏器负担或损害,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应积极降温。


认真评估发热患儿病情和不适程度,有利于早期识别危重征象,及时干预,缓解不适症状,使患儿安全、相对舒适地渡过急性发热期。


舒适度的衡量方法


舒适度的评估可以从患儿的精神、情绪、进食、活动及睡眠等多个维度来进行。主要推荐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图1)对0~5岁儿童发热舒适度进行评估。



发热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评估


一般状况评估(气道、呼吸、循环、意识水平等);临床表现评估;舒适度评估;


同时也可采用交通信号灯标志,根据是否存在相应的症状及体征来识别并确定患有严重疾病的危险程度(表2)。


“红区”为高危,发热儿童只要存在该区任何一个症状或体征,即属于高危;“黄区”为中危,存在该区任一症状或体征,而无“红区”任一表现;“绿区”为低危,具有该区的症状或体征,而无“黄区”及“红区”任一表现者。



处于“绿区”的发热儿童可在家中护理,但需了解何时需要进一步就诊。如果发热儿童存在“黄区”的临床表现,应尽快就诊;如果发热儿童存在“红区”的临床特征,应立即就诊。


此外,发热儿童服用退热药后,需评估其疗效,因为严重疾病时的发热对退热药的反应相对较差。


二、处理策略 


根据发热评估的结果,结合原发病,如需退热治疗,可选择以下策略。


改善舒适度的护理措施 


建议进行恰当的护理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如温水外敷儿童额头、温水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退热毯、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这些方法均可通过传导、对流及蒸发作用带走身体的热量,使发热儿童感到舒适。


推荐物理降温用于退热,如乙醇擦身、冰水灌肠等方法,往往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同时过度或大面积使用物理方法冷却身体,反而会导致机体通过加强产热(寒战)和进一步减少散热来克服物理降温的作用。



药物退热 


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38.2 ℃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吲哚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


病因治疗  


根据对应的病因治疗。


三、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1、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不能提高患儿的舒适程度、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2、不推荐解热镇痛药与含有解热镇痛药的复方感冒药合用:有重复用药,甚至药物过量中毒的风险。


3、长期发热儿童的退热治疗不是主要目的:关注点在于确认发热的病因,而不是单纯的退热治疗。


4、2月龄以下的婴儿、新生儿禁用解热镇痛药



5、热性惊厥及癫痫 现有证据表明,退热药不能阻止热性惊厥发作,对其无预防作用。对于热性惊厥或癫痫患儿出现发热时建议按前述原则处理。


6、哮喘 对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有引起哮喘发作的风险,应在对哮喘患儿进行全面评估后使用退热药。


7、肝功能异常伴发热 除病因治疗外,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必要时可选用布洛芬退热。

8、肾功能异常伴发热 禁用布洛芬,必要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

9、心力衰竭与心功能不全患儿伴发热   应注意评估,监测心功能状态,积极控制体温,首选对乙酰氨基酚作为解热镇痛药物,布洛芬会增加心力衰竭及死亡风险。


10、出血性疾病伴发热 必要时权衡利弊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退热。


1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伴发热 对乙酰氨基酚禁忌,建议使用布洛芬。


退热药无效时的处理原则 


退热药物使用后多在30~60 min体温开始下降,部分患儿如仍高热不退,亦不宜短期内重复使用退热药物,一般应间隔4 h以上;期间应重点关注病因的查找与治疗,辅以恰当的物理降温措施。不宜盲目加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治疗。


综上所述,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机体对致热原的反应,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并存。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患儿舒适度。对于发热儿童应重点评估患有严重疾病的危险性及查找病因,并针对病因进一步治疗。


(PS:目前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各位患儿及家属应及时提供旅居史并积极配合疫情防控筛查)


参考文献:

1、 《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35(3),161-169

2、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