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多数孤独症患儿在36个月内有发病表 现,其中约2/3的患儿出生后即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在1-2岁前发育正常,也就是说有些孩子可能在2岁之前看着好好的,会说会笑,然后突然有一天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笑容没了,眼神也丢了,然后被诊断成了孤独症。



孤独症的核心表现之一:社会交往障碍


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表现之一,也是帮助患儿走向康复的关键。孩子出现社会交往障碍,其早期主要症状可以用“六不”来概括,即:不看,不应,不语,不指,不亲,不随。


(1)不看:患儿很难与家长有明显的眼神交流,很少能与家长对视,家长指东西给患儿看他也不看;

(2)不应:家长呼唤患儿的乳名,跟患儿互动,患儿却没有反应,没有明确的转头或咿呀应答;

(3)不语:患儿较少用发声,啼哭等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4)不指:不会用手指指向要去的地方和感兴趣的东西;

(5)不亲:患儿到了该认人的时候似乎对家长也不亲近,不会主动期待父母的拥抱,见到父母没有兴奋喜悦的表情,不会对着亲人笑,缺乏正常的依赖情感;

(6)不随:不会用目光或动作去跟随或寻找妈妈,通常不怕陌生环境和陌生人,见到陌生人不会退缩,缺少陌生人焦虑。



结合具体月龄,若孩子有以下症状,可能就是孤独症释放的早期信号,家长一定要重视,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1)4个月:逗引时不发音或不会笑

(2)6个月:没有任何表现快乐的情绪

(3)10个月:听力正常,但呼叫不理会

(4)12个月:对语言指令没有反应,没有咿呀学语,不能进行目光追随

(4)16个月:不会说话,对语言反应少,不理睬别人说话

(5)18个月:不会指物或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方向

(6)24个月:没有自发的双词短语

(7)36个月:不会说自己名字,不会玩假象游戏

随着孩子长大,孤独症患儿的社交障碍可能会越来越明显,比如患儿会明显缺乏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意愿,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只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耍,好像永远只活在个人的小世界里。患儿不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和感受,不守纪律或规则,无法与人正常相处。


如何干预并提升孤独症患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孤独症的干预和治疗是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还需要家长积极的配合和介入训练,家长平时在家里就可以给孩子做一些提升社会交往能力的小训练。


(1)目光注视和对社会交往信号注意的训练


   家长可以用孩子喜欢的感觉刺激他,引起他的注意。如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或食物放在他眼前,喊孩子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如果孩子能够根据指示注意看,则给予奖励,并进行下一步训练,让孩子自己伸手拿玩具或食物;如果孩子没有反应,就扶住孩子的头,让他注视。



(2)自我意识训练


第一步:让孩子拍打物体,然后再拍打自己的身体,体会感觉的不同。

第二步:让孩子拍打他人,再拍打自己,让孩子体会感觉的不同。

第三步:和孩子面对面,让孩子指出自己的器官和对方的器官。

第四步:让孩子按指令行动,举起手,闭上眼睛,让孩子体验到对自己器官的支配。

第五步:让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饿和渴等;表达自己的感觉,比如疼和热等。

在做这些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可以将目光注视和自我意识相结合,呼唤孩子的名字然后让他举起手、闭上眼睛等。


(3)游戏行为训练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慢慢接触到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增强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如带孩子到到公园或广场去,让他看看其他孩子按顺序排队等待着玩滑梯的情形,逐渐让他加入排队队伍中,轮到了自己才能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