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隔壁家刘爷爷家的孙子,7、8个月就常常抱着在膝盖上弹跳,9个月就拉着栏杆站着玩,我们家的宝宝现在9个月了,还是喜欢爬喜欢趴着玩,扶着站在栏杆旁边,一会儿就趴下来了,到处爬。
这是不是运动发展得不够好呢?
谈到宝宝运动发展,让我们来看看运动发展的规律:从头到尾,从近到远,从中心到四肢,从粗到细。
意思是,婴幼儿的运动发展依从:头部-肩部-胸-腰腹-下肢的规律发展。于是在不同的月龄,我们会看到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特征性的动作发展里程碑。总结成“三翻六坐八爬十站周岁走“的顺口溜非常方便记忆。
每一个里程碑的动作都是给下一个里程碑打基础,到3岁左右孩子掌握了基本的动作单项技能,就能够很好地进行更复杂、更精细的运动技能发展的阶段了。比如从爬行到爬一棵树摘果子。从翻身到前滚翻到侧手翻到街舞B-BOY托马斯全旋的炫酷技能。
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爬行是至关重要的动作技能。
爬行能增进孩子的肌肉力量、重心转移能力;能让孩子对周遭环境有较好的适应,对日后人际关系有深远的影响;能让孩子判断与环境物体间距离与速率的感觉。
这对孩子手眼协调、眼脚协调、手眼脚协调有很大的影响,是他的大脑第一次可以协调的调动全身的每个部位协作,让自己的身体可以探索空间无限延展,是飞速学习认知世界的必要技能。
但要掌握【爬行】这项技能,对于婴儿来说也是有相当大难度的。
完成一个漂亮的手膝爬行的动作需要:
1、颈背部力量足够强
爬行的时候需要颈部肌肉力量能持续的前拉着头部,一直昂首向前。否则孩子爬着爬着就累了低下头,低下头就看不见前路,撞障碍物、转弯倾倒都是阻碍爬行探索的挫折。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主动的爬出去探索,削弱了好奇学习的内驱力,也没有了机会锻炼颈部力量,让体态发展到最佳状态。勾腰驼背、肢体不协调、手脚笨拙更影响孩子的社交和自信。
所以在爬行前,锻炼好颈部力量是第一个关键步骤,尽量让孩子保持趴玩的姿势,让宝宝被动的在环境中反复的锻炼抬头的动作,夯实颈部力量。
2、四肢力量足够强
爬行这个技能不仅需要能够双手双膝一起支撑身体的重量,在爬行过程中还要能单手、单膝支撑身体的重量;孩子常常被大人抱在手上,双腿有很多机会承重、锻炼力量。但如果趴着玩的时间太少,上肢的力量就不够强大。
这一点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所以当宝宝愿意趴着玩的时候,要给宝宝更有趣的吸引玩具,让宝宝愿意趴着玩。反复的锻炼上肢的支撑力量,才能够让背部、肩部、手臂力量足够强大到可以单手支撑,这也是发展精细动作的必要基础。
举个例子,我们写字的时候,看似只是手腕手指在动,但如果背部和肩部力量不够,那么坐姿歪斜、手腕代偿用力过度容易疲劳,写字大小不一,力透纸背,或者做作业容易劳累,上课容易走神都是与此相关。
3、腹部和背部肌肉共济收缩
腰背部的肌肉能够协调的左边收缩的同时右边舒张。如果身体没有这样双侧不同步的能力,就无法实现【重心转移】,就会出现青蛙爬、同手同脚,或者一直只能单侧蹬腿用力爬行的不协调的表现。当宝宝长大后,还可能会跳舞动作不协调、走路容易摔倒、阅读题目颠三倒四,影响生活、学习和社交的方方面面。
从出生开始,我们的每个动作发展都在为爬行最准备,而【趴着玩】是锻炼每一个板块的基本姿势,所以宝宝趴着玩是非常重要的婴儿运动常态。
但一直趴着玩会不会让孩子学不会站立,影响他朝下一个动作里程碑发展呢?
答案是不会。在丹佛儿童发育筛查评估中,孩子在1岁4个月之前开始站立,则表示动作发展正常。所以,孩子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练习。
在孩子的生活中,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行走的大人,对行走的视觉学习无处不在,而变成大人一样,是孩子成长的内在动机,不需要大人可以刺激,就存在在孩子的本能里。
而掌握【站立】需要身体的平衡和下肢力量足够强到能支撑起全身的重量。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可以支撑起全身重量的时候,孩子将本能地开始试着站立。
我们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站立“,比如大人抱着玩的时候、坐着吃辅食的时候、在围栏里、沙发上玩的时候,只要有跟宝宝身高接近或者稍低的物品可以扶着做支撑,孩子都有机会有环境可以练习站立。这样的环境几乎不需要刻意营造就能随处可见。
所以孩子要往下一个站立的里程碑前进,是自然而然的事件。
为什么有的宝宝站立的欲望不强呢?
部分孩子个性天生谨慎,对于自己不熟练的技能有很强的“危机意识”。这样的宝宝大脑力对“我还不能完全站稳走稳的时候,站起来会摔跤/站起来行动还不如爬着快”这样的认识非常清晰,于是行为相对谨慎,一定要在完全确保自己站起来不会摔倒的时间才愿意站起来。
所以站起来走的时间会比一般的孩子迟一点,但通常这样的孩子从站立到站稳到走路所需要的时间非常短,也并不影响孩子动作发展进程。
所以,不用担心趴着玩的孩子运动不好,从出生开始尽量的让孩子趴着玩,创造丰富的变化的趴玩环境:跌宕起伏、蜿蜒盘旋、“阻碍重重“的”爬玩乐园“。让我们的宝宝打好动作能力基础,未来运动发展出类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