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会有这样的担忧:


宝宝不会爬是不是会影响走路?

该怎么引导不想爬的宝宝?

爬行姿势很奇怪怎么办?

关于宝宝爬行,妈妈应了解哪些方面呢?



爬行对宝宝的意义


① 用手和膝盖着地的方式爬行,让宝宝的手和腿来承受身体的重量,能让宝宝的骨头更结实,肌肉更强健,身体的协调性更好,为日后的站立、步行打下基础。


② 宝宝从躺、趴、坐“进化”到爬行,是一个质的飞跃,大大扩展了宝宝的视野和接触范围。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刺激,能促进宝宝全方位的发展。


③ 爬行对视力发展也有帮助。宝宝爬行的时候,会用两只眼睛盯着一个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双眼视觉”。他们一会儿看看远处,一会儿看自己的双手,这个过程能帮助他建立距离的概念。这也是认知能力上的锻炼。


④ 爬行技能的掌握能让宝宝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与大人沟通。研究发现,当婴儿会移动自己的时候,他对照顾者的感情随之增加,会更黏人。 


宝宝学爬过程中常见的四种状况


宝宝的爬行动作通常在 6~10 个月开始变得纯熟。


但宝宝并非一开始就以标准的动作爬行(双手双膝支撑往前爬),他可能会出现以下状况。


☆ 向后退:向后退是最初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爬”,由于宝宝手臂肌肉比腿部发育得更好,他可能会推着自己一路倒退,而不是向前。


☆ 肚子贴地爬:这种状况容易发生在胖乎乎的宝宝身上。虽然宝宝努力挥动着四肢,双臂也能撑着往前,但肚子就是不能离地,只好贴着地面前进了。


☆ 匍匐前进:有时候宝宝还没有学会协调身体,但他已经找到了手臂和腿同时用力来移动自己的窍门。因此,宝宝会用单侧的手臂和膝盖来移动自己,就好像是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的战士一样。


☆ 翻滚着前进:宝宝总是能找到方法来移动自己(甚至不是用爬的),比如用“翻滚”来移动自己;或者一屁股坐在地上然后向前蹭;或是以半坐的状态拖着一条腿向前“边坐边爬”……


Tips:并不是标准的手膝爬才叫爬,宝宝用什么方式来移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宝宝正在努力实现独立运动。



如何帮助宝宝更好地爬行


☆ 重视趴:让宝宝(清醒状态下)多趴,有助于他锻炼头部、颈部、肩部的肌肉,为爬行做好准备。


☆ 提供爬行的机会:给宝宝提供足够大的、安全的探索范围,让他尽情翻滚、后退、摆动并探索四肢的作用!


Tips:前面我们讲过趴、翻身、坐,这些锻炼与发展,其实都是为了爬行做准备。


☆ 为宝宝提供有吸引力的“促爬物”:试着在宝宝能够到的地方放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小玩具、食物等,让宝宝有动力移动自己去获取。


☆ 设置障碍物:当宝宝的灵活性加强之后,用枕头和沙发靠垫,在他的爬行路线上设置一些小障碍物,让他从障碍物的上面或旁边爬过去。你也可以藏在其中某个障碍物后面,用“躲猫猫”来给他惊喜。不过,这些障碍物会对宝宝的安全造成一些潜在的风险,家长们一定要做好看护,不能把宝宝单独留在这些东西旁边。


Tips:别把难度设置得过高,如果物品离宝宝过远,宝宝力所不能及,反而会让他产生挫败感。



爬行的好处的确很多,妈妈应该多鼓励宝宝爬行。


对宝宝来说,爬行是一种可选技能,有的宝宝跳过爬行直接学习走,妈妈也别太焦虑或者是强迫宝宝非要学爬不可。但如果宝宝 10 个月了还不能运用肢体来移动身体,应当带他去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