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穷养儿、富养女”。
大部分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穷养男孩,他才愿意吃苦拼搏,在今后的生活里承担责任;富养女孩,则是要给她更好的物质条件,未来她才不会因为一点诱惑就被男孩给“骗”走了。
糕妈曾有个老同学,就深谙“孩子要富养”的道理。
她家女儿从小到大的衣服鞋子加起来都能塞满一个房间;大人舍不得下手的奢侈用品,买给女儿的时候眼都不眨;一到周末小长假,出门游山玩水是必须的;还有各种贵族式补习班:钢琴、舞蹈、英语课,一门不落下。
夫妻俩都是工薪阶层,这样的培养方式对于他们绝不轻松。但他们却认为自己“痛并快乐着”——把孩子往“高贵”了培养,以后她才不会被物质引诱,过“真正想要的人生”。
这样一想,生活中的压力又顿时变成动力了。
但这样的“富养”,真的能把孩子培养成家长期望中的样子吗?
事实上,用金钱灌溉出的,并不一定是高贵的“公主命”,更可能是骄纵的“公主病”。
老同学一家“富养”的出发点并没有错。比如说,常带着孩子出去走走,是为了拓宽孩子的眼界和格局;让孩子接触更多的艺术课程,是让孩子从中寻找到真正的爱好;让女孩打扮得美好得体,也是审美观培养与自尊建立的一部分。
但这些“富养”,却不应只以金钱为标准。它真正的意义,应该在于精神层面的满足。
与此相对的,所谓“穷养”,也不是限制消费、天天和孩子哭穷那么简单粗暴。
因为要“穷养”,所以不让孩子去外面看看大千世界、给他的兴趣爱好套上重重枷锁,又怎能养出一个视野广阔、精神丰饶、内心强大的孩子呢?
无论“富养”还是“穷养”,我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孩子的禀性修养,培养他的精神丰饶、内心强大和坚定。
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都是金钱买不来的,比如乐观与勇气、独立与毅力、责任感和上进心。但恰恰是这些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构成了支撑孩子们成长并强大的精神内核。
也许我们没有很多钱带孩子去远方看看异域他乡,但一家人找个周末去近郊走一走,放下工作、放下手机,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陪伴;
也许我们没有很多钱让孩子住大别墅、买昂贵的衣服玩具,但有爸爸妈妈陪伴,读读故事的时间,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幸福的瞬间;
也许我们没有很多钱给孩子足够富足的物质生活,但一个为了更好的明天在拼搏奋斗的自己,就是最值得孩子学习和信任的榜样……
真正能够让孩子受用一生,且思想与灵魂充盈丰盛的,是一个有爱的家、一个活出自我的人生、时刻保持着的独立意识。这些才是人生最宝贵、最该珍惜的财富。
常听到长辈说:“现在的孩子啊,哪还能和我们那会儿比。”那个吃不饱穿不暖、艰苦朴素的年代,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孩子身上已经难觅踪影。
但不论是富足、贫瘠的社会,永远不会过时的精神食粮——那些与乐观、毅力、勇气相关的美好词汇,从千古流传至今,一直都没有失去它的价值。
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其实指的应该是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而作为孩子最初认知世界的老师,我们应该做一个摆正心态、值得孩子学习的父母。
这当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教给孩子:金钱、物质不是万能的,有一颗富足的心,才是行走在世间最有力量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