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抢玩具了怎么办?这一定是让很多爸爸妈妈手足无措的问题吧?
尤其是遇到比较霸道的小朋友,不替孩子出头吧,怕孩子会吃亏;出面替孩子摆平吧,又怕孩子会变懦弱,以后都不敢自己解决问题了。
到底要帮他出头?还是教他礼让?怎么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呢?
其实,为人父母,真的要给孩子多一点时间成长,同时也是给自己机会,把孩子看得更清楚。
糕妈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哈佛心理学博士刘轩,也曾经分享过他两个孩子抢玩具的故事——
一次,姐弟俩拿着一个类似超市收银机的玩具,请爸爸帮忙换电池。电池换好后,姐弟俩为谁来当“老板”这件事争执了起来。爸爸想帮忙协调,便提议玩具要共享,能不能让弟弟先玩(因为那是姐姐的旧玩具),可是姐姐不同意。
于是爸爸又提议,大家石头剪刀布,赢的人先玩。这次姐弟俩都同意了,一轮猜拳后,姐姐赢得了先玩的机会。可就在这时,弟弟哇的一声嚎啕大哭起来。
这可怎么办好呢?就在爸爸手足无措的时候,姐姐开口了,“弟弟别哭,你可以当按按钮的老板,我来当刷卡的老板,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了。”
这还真是个好主意,连爸爸都没有想到!于是弟弟马上收起眼泪,和姐姐开心地玩了起来。
事后刘轩才知道,原来那天是弟弟先把玩具翻出来的。原本姐弟俩已经商量好,由弟弟先当“老板”。可爸爸突然跑出来说,猜拳赢的人可以先玩。所以弟弟才会哭得那么伤心。
原来,很多时候是大人把事情搞复杂了:不知道孩子们发生了什么,还硬要跑出来干涉孩子间的事,以为自己是最公正、最明智的,结果反而弄巧成拙了。
倒不如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他们会用真诚、公平和创意,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还有一次,一位幼儿园老师也讲述了另外一件事:
幼儿园有次亲子活动里,玩海洋球的时候,一个叫果果的孩子喜欢待在池子外面,把散落各处的球一个个捡回来。
这时候,洋洋从海洋池里出来,正好经过果果身旁,手里还拿着一个海洋球。果果伸出手去,想把洋洋手里的球放回海洋池里。
这时候洋洋奶奶就着急了,赶紧对果果说:“那是弟弟的球,不可以抢。”果果听到后,默默地把手缩了回去。
过了一会儿,洋洋去玩摇摇马,果果也跑过去,想像平常那样和小朋友们排队骑马。洋洋奶奶又着急了,认为果果又想和洋洋抢摇摇马。
虽然两个孩子从头到尾玩的很好,压根没什么矛盾,但在洋洋奶奶眼里,果果恐怕成了那个爱抢玩具的“坏孩子”了。
其实我们对孩子们之间发生事情的评判,往往都带着主观色彩。尤其是当我们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时,出于保护的本能,我们总会格外警惕。其他孩子的一言一行,仿佛处处透露着小气、自私、霸道和攻击。
也正是这份保护,打破了孩子间的正常交往,让小事变大,误会丛生。其实孩子们就在一次次试探和挫折中,学着怎么和别人交往、学会如何在社交中建立彼此都舒服的界限感。
仔细想想,现在多让他尝试怎么解决麻烦、化解矛盾,总要好过他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新时代宅男/女。
其实孩子间的交往真的没那么复杂。倘若我们能淡定一些,做个安静的旁观者,让孩子自己去相处,去解决问题,我们就会看到孩子美好和睿智的一面;就会惊喜的发现,原来成长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