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碰到一些不懂事的“熊孩子”,他们做事丝毫不会顾忌他人感受,就连他们的父母也任由着他们的性子来。
之前,网上曾曝出一个视频:一名女司机(妈妈)抱着孩子开车,让孩子掌握方向盘,并且行驶了很长的一段路。
后来有网友报警,警方迅速对发布视频的人进行了追查,才找到这名“心大”的家长。幸好没有出现交通事故,想想真是后怕。
还有去年一则“俩小孩从32楼往下扔砖头”的新闻。
高空抛物有多危险,我们已经讲过太多太多了......
然而,扔砖头的孩子家长在面对小区其他业主的指责时,竟这样回应.....
“我们又没砸死人,你们这样我的孩子会害怕。”
熊孩子的行为虽可恨,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是家长的态度。
难怪有一句话说: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熊家长。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官微公布了一组“熊家长”行为自查表,看看你合格了吗?
✘危害:面对孩子闯下的祸,家长如果一味袒护,而不做正确的引导,会让孩子长大后缺乏是非观念,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有句话叫:你不教育孩子,社会会帮你教育!
✔正确的做法:转换思维,把孩子的每一次闯祸、犯错,当做一次教育的机会,引导孩子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明事理、有担当。
✘危害:孩子在家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受到特殊照顾,比如吃“独食”“独揽电视大权”等,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自私冷漠,没有同情心。
✔正确的做法:不搞特殊化,一视同仁,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教导孩子爱是相互的。
✘危害: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意外”(生病、摔倒等等),如果家长过分溺爱,出了事就找“背锅侠”,会让孩子变得自私,缺乏担当。
✔正确的做法:适当放手+挫折教育。适当的挫折能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在以后的成长生活中更好地融入社会。
✘危害: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不懂珍惜,追求物质享受和不体贴他人的性格。
✔正确的做法:适当拒绝,延迟满足。
即使你完全可以满足他,也必须让孩子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危害: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实际上就是剥夺了让孩子学习自己动手的机会,得不到锻炼,孩子很难学会独立,将来进入社会后会不知所措,难以融入群体。
✔正确的做法:适当放手。孩子需要时,在旁简单指点就好。
✘危害:比较,首先会让自己出现心理落差;其次,对孩子过分苛责,会让孩子变得自卑,缺乏信心,认为父母不爱他。
✔正确的做法:多鼓励少批评。不拿别人家孩子当标准来衡量自家孩子。
✘危害:哭,也是情绪宣泄的一种手段。如果父母一味地压抑孩子的情绪,便会剥夺孩子锻炼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正确的做法:接纳孩子的情绪,用支持、认同的态度陪伴孩子一起度过情绪低潮期。
✘危害:父母在孩子面前互相抱怨,会让孩子左右为难,对父母都不满,最终父母的矛盾转嫁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对婚姻、对亲密关系产生恐惧。
✔正确的做法: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因为另一个人是孩子的爸爸(或妈妈)。
✘危害:有些家长会把在外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不分对错的对孩子发火,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自责的心理,错以为大人不高兴是他引起的。
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卑微、懦弱的性格。
✔正确的做法:父母在看到孩子错误的时候,要先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初衷。
记住12字真言:狠话柔说,重话轻说,恶话不说。
✘危害: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不然爸爸妈妈的威信会消失,孩子会变得更难教育。
✔正确的做法: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要做到。
-END-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自身作则,不做“熊家长”,才能少些“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