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了妈,总有「好心人」跳出来指导怎么带娃:


要给新生儿喝葡萄糖水;要给女宝宝挤乳头;要给宝宝吃盐,不然怎么有力气呢?

 

满月了要剃光头,发烧了要捂汗,便秘了要喝中药……


如果你拒绝或阻止,他们就会一脸不屑地说「以前的孩子都这样带大的,不也好好的」!


是不是瞬间语塞,哑口无言,又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


那么下次你可以一句话怼回去「现在猪都科学饲养了,何况是人?」


再附上豆苗妈的这篇文章,从此昂首挺胸,再也不会被这句话压着了!


你以为好好的

其实未必真的好


01

身体上的伤害,你不知道


以前的信息不发达,很多人看到身边的孩子好好的,就以为所有孩子都好好的。



其实,以前的孩子死亡率有多高,你知道吗?


你不知道、你没见过、不代表没有!只是那些没能好好的孩子,根本没机会开口……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前,婴儿死亡率是 20% ,也就是说,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不幸夭折


直到1991年,婴儿死亡率才下降到 5.02% ,而2018年降到了 0.61% 。


这其中当然有医疗和经济水平的原因,但也有养育方式的因素。


例如:直到现在,还有人坚持要用安乃近给孩子退烧,认为见效快。


然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公布了安乃近的不良反应数据:

过敏性休克 11 例,其中 7 例死亡;

血液系统反应 16 例,1 例死亡;

皮肤及其附属器反应 31 例,4 例死亡;

泌尿系统反应 17 例,5 例死亡;

......


有一个 12 岁的小女孩,就因为上呼吸感染口服安乃近,连续服用 8 片后,全身不适送医,一周后身亡。


截图来源: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而有的养育方式,虽然不会立刻显示不良后果,却在孩子成年后,依然影响着健康。


比如有的人坚持:乳牙坏了没关系。


其实,乳牙没保护好,不仅会耽误孩子的发音和颜值,还直接影响到恒牙呢!


再比如:过度喂养造成的儿童肥胖,更容易发展为成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也会因此找上门来。


02

心灵上的伤害,你看不到


豆苗妈有个闺蜜,说了她自己的事:


有一天到路边晨跑,一不小心摔倒了,刚好撞在地面的凸起处,膝盖划出一道长长的伤口,鲜血喷涌而出。

 

她在路边坐了好一会儿,不敢回家,怕被婆婆和老公责骂。


因为小时候的她总是被妈妈骂,打碎一个杯子都会被骂一整天,更不要说做错别的事了。

 

即使她已经不和妈妈一起住了,内心却还有那么深的恐惧。

 

后来,等她鼓起勇气回到家,婆婆和老公一句都没说她,还关心她,她当场就感动哭了……


很多人看到孩子安全健康地长大了,没缺胳膊没少腿,却看不到孩子:

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心、控制不了情绪、难以和人亲近,甚至无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而这些,很可能就是不当的养育方式造成的。



所以,当我们这一代人选择不打孩子、倾听孩子、尊重孩子时,只是不想让自己的遗憾,在孩子身上重现罢了。


03

就算没有实质伤害,也不必白受罪


比如有的人热衷于给女宝宝挤乳头,说不然以后生娃没有奶。


根本就毫无科学依据!那男宝宝咋不捏小鸡鸡呢?



即使孩子毫发无损,又何必让她哭得昏天黑地呢?瞎折腾!


以前哪能和现在比

以前的人还吃树皮呢


再来说说以前和现在的区别:

 以前的孩子,浑身脏兮兮地在外面疯跑;现在你再不洗脸、不洗澡地出去,谁会跟你玩?


 以前的孩子,别说电脑了,电话都没见过;现在有几个孩子没玩过手机?


 以前的孩子,能把初中念完就不错了;现在呢?硕士毕业都变得稀疏平常……


过去是养孩子,现在是培养孩子,能一样吗?


再往前说,以前还吃不饱,穿不暖呢!现在怎么不继续饿着、冻着、一年只吃一次肉呢?


以前的粗放式带娃,是因为没有办法。现在时代进步了,你还非要和过去比……



人类之所以能进化到今天,就是因为一直在选择先进的方式,淘汰落后的方式。停滞不前的人,只会被时代抛弃……


所以,科学育儿不是矫情,而是进步,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别人那样带娃

不代表我也得那样


都说到这了,如果有人还是想照搬以前的那一套,那是他的自由,但不是我的义务。



因为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鲜活个体,而我想尽力,让孩子活成更好的自己。


通往幸福的路,往往是一条更难走的路,可是大人多走一点,孩子才能少走一点。


最后还想说:娃是我的娃,怎么带我说了算。


只要人人都守好自己的界限,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不得不说,有些人这样说的初心可能是好的,只是想帮新一代父母解解压。你不需要养完美的孩子,孩子也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而科学育儿也不是照本宣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培养孩子,怎样做到恰如其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和大家共勉!


参考资料:

1、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

2、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