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思维网课越来越多了,不少朋友给我留言,想听听我怎么选。


这里先实话实说,我没给小D报过,她现在幼儿园的网课我们都是选择性上的,实在没精力再去报其他网课了。


但为了交这份作业,我自己买了一些,走马观花地去听了一下。所以今天的这篇更多地分享的是我的分析思路,不对任何品牌的网课进行截图和评测。


但希望这个思路对大家做决定有启发。


思维训练和思维课的区别


我买东西的一个主张一向是,先要弄明白自己买的是什么?思维训练这个词本身就很虚的,所以更加需要大家先问问自己。


大部分思维网课其实都是数学思维为主题的。


既然谈的是思维训练,那么在数学能力之上,我觉得很关键的需要加上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当然,这些能力其实是贯穿于数学五大能力启蒙之间的,并不会脱离存在。



为啥一开始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和大家谈定义概念呢?因为这是选择课程最关键的标准之一。


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怎么解决问题,而上课的目标就是解了多少题目。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强调,可以学会做多少类型的题目时,我们是需要注意的。


看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疑惑,学会怎么解题最终的目的不也是解了多少题目啊?


举个例子哈,应该大部分家庭都遇到过的,下面这种小熊,不管是实物还是电子版的,经常会被用作引导孩子学习数数的工具。



大家很自然的关注点就是,孩子可以一个一个对应着数,然后可以知道一共有几个。


做到这一步已经比让孩子死记硬背从1数到100,强很多了。但如果真的要细究,思维培养,还可以怎么做呢?


我会把小熊全部朝左,然后让孩子继续数一遍,肯定答案还是一样的。


但这里我会留意,孩子是从左边开始数的还是从右边开始数的?然后我会追问她,第四个小熊是哪个?为什么这个是第四个小熊?


有的孩子表达还不行,但可以隐隐地告诉我们,红色小熊对着这里,它是第一个,那么从它开始,蓝色的就是最后一个。


有的孩子也许被这么一问就疑惑了,嗯,好像红色可以是第四个,蓝色也可以是第四个。


这种疑惑也是特别好的,思维训练就是从不满足于只是知道答案开始的。



看到这里你应该可以感受得到,如果是“数学课”,我们看重的是孩子数正确了吗,也就是解题能力;但如果是“思维训练”,我们看重的是“怎么完成”的思考路径。


把时间轴拉长,放到未来5年或者10年,我们的孩子都能做这些连线题、简单加减法、知道归类和排序,但是“怎么完成”的思考路径,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掌握的。


而这才是我认为的思维训练最核心的内容。


合适永远最关键


看到这里,不少朋友也许更懵圈了,觉得自己好像真的不懂啊,怎么办?


我刚刚分享的这些真的并不是所有父母都需要掌握的,那的确属于专业老师范畴了。但报班前,定义自己需求就很关键了。


先不要被那么多广告噱头唬住了,沉下心想想自己为啥要报班。我给大家总结了三种情况。


1、自己真的啥都不懂,害怕耽误了孩子


啥都不懂的是最容易被“忽悠”的,除非这笔报班费花了,没啥效果也不心疼。不然的话,我会建议你先花点小钱,买一些思维练习册。


这种一次投入也就几百,可以先带着孩子做一下,那么至少你有个概念说,所谓“思维训练”那么虚的东西,落实到操作层面到底是什么。

这个我之前也推荐过,今天就不提了,大家网上去搜,选择也很多的。


其实任何思维的培养,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不能指望一周一两节网课就能达成目的。


即使之后你给孩子选择报课,那么之前的这些做功课,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所学知识在日常运用。


真正的思维模式掌握,就是可以举一反三,这一点,家庭教育环境非常重要。



2、平时上班没时间管娃,老人带娃就是看电视


那如果是基于这个目的,我们首先自己要目标明确。人,很容易“什么都想要”。


一开始可能只是想着解放老人,也能让孩子少看电视。但因为报名投入了,慢慢开始预期变化了,开始觉得,怎么一年花了钱不少,没见有啥提高呢?


如果你真的是基于这样目的的,我倒是觉得,不要局限在思维训练网课,而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孩子有兴趣的地方,我们提供一些环境,那么就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自己去钻研挖掘。


孩子一旦可以有内驱力,这个能量是很强大的,就是我们根本不需要盯着推着,他自己就想学,还会自己提要求。


所以在决定报班之前,不如先问问自己,你的孩子感兴趣的是什么?恐龙类的?娃娃类的?你的孩子能力中比较强的是什么?动手能力?语言表达?


现在在线学习课程那么多,根据对孩子的判断,选择一个“投其所好”的,反而更好。



3、我就是想让孩子刷题,准备幼小衔接


虽然这个目的我个人不怎么认可,但也有存在的合理性。

那么考察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就很关键了。课程大纲参考的是什么体系决定了能否完成你的目标。


同时,不要只看自己孩子所在这个阶段的课程大纲,要看上一阶和下一阶,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判断,学完这个课程后的孩子发展趋势。


这个过程中,父母还是需要有挺大的责任,就是需要去监测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果。不能只是满足于学习成果,老师说的会了多少题目。



最好的一个方式就是阶段性看看孩子达成的学习目标,抽取其中一个概念,让孩子当老师教我们家里人。


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装不懂”提问,来检验孩子是否掌握。比如,就是最简单的图形归类,可以问


为啥这几个要放一起呢?


那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的?


“以教带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对思维模式的打造。


试听课注意事项


目前大家报网课都会考虑试听来考察孩子是否喜欢,课程是否足够好。那试听也是有一些门道的,这个比较主观了,但也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和销售聊,看看他们卖点里面强调的是什么?不少销售爱打的卖点是,上完我们的课,轻松刷完多少题,实现XX水平;或者是我们这个是XX明星代言的。

这类过于注重“快速、结果”的,并且主推IP的课程,我个人是持非常谨慎观望态度的。


教育是“慢工出细活”的产业,如果把教育包装成了“流水线作业”,即使这是营销行为,也会让我对于创始人动机存疑,所以需要额外多考察。



年纪越低龄的孩子,越需要真人教学,因为低幼孩子的学习模式是通过“与人互动”习得的。


因此要警惕那些,通过动画片教学的模式,虽然粗看孩子会很感兴趣,但也许他们只是喜欢“看动画片”,而不是“动脑筋”这件事。


因此试听课的时候,一定要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到底在哪里,视频和真人互动的比例是怎样的。


动画片的设置是提高兴趣的“开胃菜”,还是为了孩子喜欢家长满意的“主菜”?这些都需要考察。



另外有真人的,要观察老师的互动。


面对孩子不敢表达,他们怎么破冰的?


面对孩子做错了,又是如何启发式提问的?


面对孩子完成了,又是如何表扬的,如何启发进一步思考的?


小组一起上的,能否兼顾不同的孩子?


对于这类互动,我最简单粗暴的一个评判方式,我会怎么和孩子互动,这个老师是不是比我引导的更好?
(退一万步讲,花钱请的老师,总不能比我们家长差吧)


错失恐惧症


育儿啊,很容易进入“错失恐惧症”心理。


这篇文章要看,这篇也要看,都存着;


这本书好,那本书听说也好,先囤着;


他家在报这个班,我们不去是不是就比不上了;


“错失恐惧症”,谈的就是人们总会觉得,别人在自己不在的时候,经历了更加有意义的事情,因此而焦虑,总害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因此,但凡有一个概念热门了,我们基本上不会去思考,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我们是不是需要,而是先想的,我要不要去拥有,因为别人已经拥有了。


(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买包的感觉哈,一旦销售说,这是最后一个了,这是限量的了,立马准备刷卡了,哈哈)


我就是个特别容易冲动消费的人,今天分析的这些都是我后天训练形成的理性,但并不意味着我就不再冲动消费了。


但这么多年买单经验让我学会的一点就是,如果是冲动消费的,那么买完了不要后悔;如果犹豫不决的,也别总患得患失折磨自己,利用理性列出利弊再做决定。


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绝对不是靠一两个班就能起决定性作用的。



已经报了班的,好好利用,选择性地把效果最大化;还在犹豫报班的,定义清楚自己需求,一旦买单,就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最后,尝试有勇气去体验一两次的“错失”,当你真的体验过了,有可能“错失恐惧症”,就变成了“错失快乐症”。


你会发现,真的错失也没啥大不了,一个时期做好一件事,更轻松也更有效果。


不怕“舍”了,才有更多的“得”,这个道理放哪里都一样。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