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萝贝贝发文写了关于鲍毓明性侵14岁养女,有一句让我很感慨,互联网记忆只有7天,如今热搜都没了,但我们不能忘记。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这件事从一开始我就一直在持续关注。我翻了翻自己的公号,从16年开始就写了儿童性教育,之后也写了关于防止性侵的安全教育。


因为很多的思考以前都有过,这次我在关注这个恶性事件时,脑海里反复想的是,还能做些什么!!!


那首先肯定是查漏补缺,总结了十点防范,大家可以对照看看,哪些方面仍然需要加强。


做好这十点防范


1、尽早开始和孩子谈论身体部位


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这不仅仅是认知发展,也是身体保护的一部分。从给孩子换尿布时,就可以抓住机会告诉孩子私密部位的名称。


如果无法做到直呼私密部位的名字,那也要直接说“私密部位”,而不是语言闪烁的“这个,那个”。


孩子只有知道自己身体每个部位正确的名称,他们才能更好保护自己。真的有万一发生,他们也能更好地告诉大人,哪里受到危害,更好地寻求帮助。


2、教会孩子“隐私”的概念


告诉孩子,私密部位之所以叫做“私密”,就是不能给其他人看的,这就是“隐私”的概念。


然后让孩子知道,在某些情况下有例外。比如医生检查身体时,但这样的例外都需要在父母陪同下,才能让别人看自己的私密部位。



3、私密部位不能被拍照


这一点是我被小D老师提醒的,除了教会孩子不给碰不给看自己的私密部位外,也要告诉孩子,私密部位是不能被任何人拍照的。


如果这点我们没提醒孩子,很多孩子就会觉得“拍照是友好的”(而现实生活中就有那么一部分让人恶心的人存在的)。


同时也要提醒孩子,也该给他们看其他人私密部位的照片的人,都是坏人,因为那是其他人的隐私。


这也是很多罪犯惯用的伎俩,通过给孩子看这些照片,让他们觉得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


4、教会孩子“界限”的概念


告诉孩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自己的领土,我们不能让任何人触摸自己的私密部位;也不能随意触摸他人的私密部位。


第二句话尤为关键,也常常是很多家长忽略的。在很多性侵案例中,一开始都是大人要求孩子触摸他们的私密部位。




5、教会孩子如何离开


尽管我们教会孩子“隐私”和“界限”的概念,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敢于拒绝说不的。特别是当他们面对的是他们喜欢或者有权威的大人。


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替孩子撑腰,不要面子作祟。对于某些额外“热情”孩子却排斥的成人,我们可以替孩子拒绝:宝宝不喜欢这样呢,我们让宝宝来决定,是和叔叔握手还是拥抱。


另外,也可以教会孩子如何找借口,离开这样的场合。比如我会告诉小D,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那个人是谁,你都可以说,我要上厕所,然后再寻求帮助。


6、不要保守任何关于身体的秘密


很多猥亵儿童的人都会用特别友好的方式“诱骗”孩子,“我很喜欢和你一起玩的,如果你把这些事情告诉其他人,他们就不会让你来玩了”,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迷惑性的。


因此父母要从小就非常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们可以有秘密,但是不能有任何关于身体的秘密。如果有任何人要她保守关于身体的秘密,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



7、强调和父母分享身体秘密永远是安全的


很多孩子受到身体侵犯时不敢第一时间告诉父母,很大一个阻力就是害怕被父母说,被父母骂。


这也常常是侵犯者惯用的伎俩,会威胁孩子,“如果你说出去,父母就会打骂你”;“你说出去,别人会觉得你是坏孩子”。


因此,非常清晰地告诉孩子,和父母分享这些身体秘密永远是安全的,遇到任何让她觉得疑惑或者不舒服的事情,都可以告诉父母。


8、“舒服”的身体触摸也不一定都是好的


这是我最近开始纠正的一个说法,我以前会告诉小D,任何让她不舒服的身体触摸,她都有权说不。


但前不久她幼儿园进行的安全教育里特地强调了,有的身体触摸,特别是私密部位的触摸也许对孩子来说也是“舒服”的,这样就容易让孩子感到困惑。


比较好的说法是,“秘密的身体触摸”,任何私下的秘密的身体触摸都是不可以的。



9、和孩子创造一个密码


等到孩子4、5岁后,可以和孩子之间达成一个共识,如果她感到不安全或者不舒服时,可以使用一个密码来发出求救信号。


这样的信号求救并不是只有在遇到性侵时才使用,而是任何时候他们觉得不安全不舒服。


一开始可以鼓励孩子在平时多使用,比如家里有客人时,比如去其他朋友家玩耍时,让孩子建立这样的安全联系。


10、这些原则永远都不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告诉她的这些原则永远都不会变的,不管是她熟悉的人,她喜爱的朋友,还是管她的人,这些原则都是不变的。


我很清楚地知道,即使孩子知道了这些,也许他们还是会有遇到危险的可能。但是我更加知道,如果孩子不知道这些,遇到危险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


安全教育从来都该是“防患于未然”,尽早习惯和孩子沟通这些事,从日常开始进行交流。



知道真相


“如果养育一个孩子靠的是整个村庄的支持,那毁掉一个孩子整个村庄也脱不了干系”。


一个安全的社会需要多重力量共同存在,除了家长需要做好上面10条防范外,我们,不管有没有孩子的每一个人,需要去了解儿童性侵问题。


因为只有知道的更多,我们才能引起重视。因为有了重视,我们才能共同发声,推动立法,而不仅仅只是愤怒和害怕。


有统计显示,全球平均每10个儿童中就至少1个,在18岁之前经历过性侵或者猥亵,其中40%的受害者都是11岁以下的幼童。孩子遭遇被强奸的风险比成人高2.5倍。


而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90%遭遇性侵或者猥亵的孩子都认识犯罪者,其中有30%是家庭成员,60%是家人信任的好友。

这些事实需要让我们每个人警示,儿童性侵不是小概率事件,而熟人犯罪的比例很大。


这更加需要让我们每个家长意识到,性教育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电影《聚焦》的剧照


这里也特别想说一下恋童癖,恋童癖是一种心理障碍,就是成人会认为只有儿童有性吸引力,或者有主要的性吸引力。


恋童癖的存在比例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但因为受到研究调查的局限,无法得到确切的数据,保守估计是至少2%。

但这里有个概念需要区分,“儿童性侵者”并不等同于“恋童癖”。


即使此刻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意识到发现自己有恋童倾向,你也还是可以选择做个好人。


目前关于恋童癖,并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基本上就是进行行为干预治疗,对于特别严重的表现,也会进行终身监禁(美国案例)或者化学阉割(欧洲案例)。


避免“二次伤害”


最后,我也想特别指出的,关于儿童性侵事件的报道,每个媒体人请注意克制,注意媒体人应有的职业操守。


大量的煽动情绪的描述,或者太多描述性的细节,是间接提供了滋生黑暗的暗床,会让这些躲在黑暗里的人有了跃跃欲试和猎奇的的心态,对当事人也是“二次伤害”。


同时,我也恳请我们每个为此愤怒发声的朋友们,可以避免这样不经意的“二次伤害”。


不要在转发的时候加上类似这样的评论,“这个孩子一辈子被毁了”。


虽然我们是在表达愤怒,但想过没有,这样的评价对这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正在经历的其他受害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除了法律监管机制,更加需要一个让每个人都敢于求助的舆论环境。


我们要告诉每个敢于站出来发声的孩子,过去你受苦了,未来我们一起面对!


我们要让更多不敢发声的孩子们看到,站出来,因为这不是你们的错,错的是我们没能保护好你们。



儿童性侵问题,这不是我第一次写,也不会是我最后一次写。


我会一直写下去,因为我们每一次的关注和发声,就是一束微光,越来越多的光聚集起来,我们才能去照亮那片黑暗。

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持续关注,驱散黑暗!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