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这是成都邛崃的一个大年初九。


40岁的单亲妈妈植大姐在老家过完年,要回城区打工了。临行前,7岁的儿子峰峰扒拉着车门不让她走,嘴里哭喊着“你不能这样对我!” 



这是摄影师郭治之前拍摄的一组照片,光看画面,就再也忍不住汹涌而出的泪水。


是的,又到了大年初七。这是上班族陆续返工的日子,对很多人来说,也意味着和孩子即将分离。让人心碎的画面,在每年的这个时间,都会在很多地方上演。



每一个踏上行程的我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


好多人说起自己为什么要从家庭中剥离、离开孩子的故事:

因为职业操守,我们必须坚守在一线——


@是我:

我是一个一线警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上班、加班中,能给家庭的时间实在太少。而宝贝就在我看不到的时候突然长大了。


只希望我们的守护能换来全天下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因为经济条件,我们早早地离去到大城市奋斗——


@露露:

老家是个十八线小县城,工作机会太少,收入也很低,仅够维持生活,更别提买房、孩子上学。


老公只休了一周陪产假,就离家打工了。一个月4000多,寄回3000给我们,还是不够用。孩子刚满四个月,我也只好出去打工。




因为想要追求自我价值,想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lusina:

我全职带娃一直到娃上幼儿园。有一次,听到孩子跟其他小朋友说,我爸爸很会赚钱,我妈妈只要在家数钞票就好了。


突然明白我在孩子眼中成了不上进的“米虫”。现在我重新拿起画笔,成了一名美术老师,比以前忙了很多很多。


宝宝问,妈妈为什么不在家了?我回答:妈妈想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看完以后发现,这样的理由真的有很多很多。

而和这些相比,那个呐喊着“我就是想多陪陪ta”的自己,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很多人都以为,别离的泪水只是大人的事;总以为孩子还小、他还懵懂。


但分别后藏在孩子心里的痛,其实一直都在,就像这位妈妈讲述的一样:


儿子快两岁那会,我复出工作,曾把他丢在我妈那里两个月。


有一次打电话,我妈说起白天带他去公园荡秋千,那边有个小孩是他妈自己在带的,儿子就不平衡了,马上冲上去很凶地跟人家小孩说:我妈妈是去上班了!


周末我回去看他,他还问我:你最近是不是去给别的小孩当妈妈了?


两岁的他,让我对跟他分开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另一位职业是护士的妈妈S,在杭州一家三甲医院工作。


孩子6个月大时,她要回杭州上班,婆婆却在此时提议要把娃放在老家带。尽管万般不舍,但当时的现状,她只能同意了婆婆的请求。


就这样一眨眼就过了两年。前段时间,S刚把手头的活忙完,发现手机上有十几个婆婆的未接来电。赶紧回过去,却是女儿接的电话。


“妈妈,我感冒啦!你能不能来给我打针?我会听话的,不哭!”女儿的声音带着浓浓的鼻音,嗓子也有些沙哑,却掩不住雀跃。



S的婆婆说,孩子前一晚就病了,一直磨着她要给妈妈打电话。虽然妈妈一整天都没接电话,孩子还是很开心,在小区里逢人就说“我妈妈是很厉害的护士哦,我生病了,妈妈马上就会来给我打针了”。


原来,每一次离开,这位妈妈都告诉女儿,“妈妈要去照顾很多很多的病人,给他们打针”。


原来,女儿把妈妈的每句话都牢牢记在了心里。


原来,为了见妈妈一面,连生病打针都变成了一件期待的事。


原来,每个孩子的愿望都是如此简单:我只想要我的妈妈陪在我身边!



一边是孩子的期盼、一边是日子的挑战。在生活的夹缝中,每个妈妈又何尝不是费尽苦心、想让孩子感受到多一点点的爱。


成都妈妈龚女士,就是这样在奔波忙碌中,仍然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对孩子说爱的一位妈妈。


因为经常要出差,她从娃3岁起,就坚持在出差的日子里“每天一信”——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一次出门,写下出差的地址,让孩子在地图上查找妈妈所在的地方;


在给信中附赠小游戏,比如寻宝——在信中写下“密码”,让孩子在家里找到“宝藏”;


通过信件给孩子制定一个小任务,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提示去完成这个任务。


在小小的地图上,孩子和妈妈的距离被缩短了;在精心设计的游戏中,妈妈就好像从来没有离开他一样;通过小任务,妈妈根据孩子的能力,一步步在引导他更好地成长。四年间,她已经写了上百封书信。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另类”的陪伴里,假如有一分是生活的辛酸,那么还有九分,就是妈妈们在各种“不容易”里对孩子深沉的爱。

如果离别就是现实世界的主题,如果每一次的相聚都会面临分离,如果前行的每一步,都让我们觉得心有羁绊、步履维艰。


那么在这些不被理解、泪流满面的时刻,我们又何尝不能通过一次次的分离,去找到和孩子更好地相处方式、更好的陪伴方式呢?


生活若给不了你两全,便找到最漂亮的姿势继续前行。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