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D开始“打人”了,你这厢陪玩的正开心,他那厢,一巴掌呼在我脸上、又一把抓掉C爸眼镜,再一把薅住CC头发...


一个小屁孩,把我们全家人打的抱头鼠窜,一看他要抬手,立马一级戒备,要不活该你“单身”呢:



哈哈,视频纯属乱入,开个小玩笑,进入今天的正题。


后台常常有留言问:宝宝爱打人怎么破?小至5、6个月,大至5、6岁,打人这件事几乎伴随着宝宝整个幼儿期。


你以为只有你家孩子熊?


NONONO,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种情况出现在每一个有娃的家庭里。


不过,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打人背后的真相完全不一样,作为亲妈,你误会了没?



1、无关情绪的真相­——探索身体能力,感受因果关系


大部分宝宝在6个月之后,会开始出现生命中第一次打人行为,也就是DD这个月龄。


它是怎么发生的呢?


说来尴尬,大部分都是误会一场。


6个月左右,宝宝会逐渐认识到因果原理:


我拍了一下,小鼓响了;


我松手,玩具掉了。


这个阶段妈妈会发现宝宝乐此不疲的扔东西、制造噪音,其实这都是在反复探索和实践因果关系。


直到某一天,事情发生了:“啪”一声,他下手的对象是妈妈的脸。


结果哩:妈妈吃惊的瞪大了眼睛,爸爸哈哈的大笑,奶奶宠溺的说“这小兔崽子!”


对于宝宝来说,这连锁的反应太奇幻了。


这比拍打玩具好玩太多了!


而且拍打爸爸、妈妈和奶奶的反应都不一样啊。


•  妈妈会生气的瞪眼睛;


•  爸爸会“哎呦”大叫一声,夸张的故作疼痛;


•  奶奶会大笑,然后在我的小屁股上温柔的拍一下!


家人反应的花样那么多,宝宝不想啪啪啪打脸才会奇怪好吗!


而此时的脸跟玩具并无两样,都是宝宝学习因果关系的教具。


虽然宝宝并无恶意,但这种行为一样需要干预。


最好的干预方式,就是选择无视。


被打的时候反应不要夸张,握住他的手,拿其他的玩具转移注意力。


你就当自己也是个玩具好了,拍打几次无反应,宝宝自然觉得没意思,继而转战其他地方。


就连CC现在都练就了宠辱不惊,被薅住头发不再像起先那样大叫,而是咬住后槽牙,冷静的边说别揪姐姐头发,边一根一根掰开DD的手指,哈哈~


如果大人反应过度,传递给宝宝的讯息就是:“打人”可以得到别人的关注,而且从长辈带笑的眼睛中就能看出,他们喜欢这种互动的方式。


那今后走出家门,宝宝依然会用这种“自以为受人喜欢”的方式,跟其他小朋友互动。



2、社交的真相——我只是不会正确的表达


一般1、2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但是语言表达尚不成熟,那么第一反应就是运用自己更为熟悉的肢体,比如打人、推人,这也只是孩子心智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行为,而不是成年人眼中的暴力。


2岁左右孩子的世界观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


• 你拿了我的玩具,我要抢回来,你不给,就要打你。


 你挡着我的路了,我过不去,就要推你。


• 你是我的朋友,我跟你打招呼(很可能只是在内心里),你没回应我,我就要挠你(谁让你不回应我)。


看上去很霸道?但这就是2岁孩子的逻辑。


在他们眼里,这并没什么,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已,“我只是要我的玩具啊”、“我只是走我的路啊”、“我在跟你表达友好啊”。


对于这种类型的打人,正确的引导是告诉孩子,当语言不完善的时候,什么样的动作才是正确的。


• 想打招呼,要轻轻的挥手say hi!试试挥手好不好?


 被哥哥抢走玩具的时候,可以坚定的说:不行,是我的!


 玩具还没轮到自己的时候,要等。


这比修理他一顿或是让他保证“下次不打了”更有意义。


家庭成员被打之后,也不要一笑了之。


如果我们不及时干预,其实就是在默许宝宝这样的行为。


初期,宝宝的自制力少得可怜,需要你跟唐僧一样,不停地在耳边念。


他表现好的时候,给予鼓励,如果情绪完全失控,可以抱离现场。



3、情绪的发泄——我就是想攻击别人


说到最后,才终于说到了今天的正主,“打人——恶意的攻击行为”。


为什么负面情绪爆棚的时候,我们会想发泄?


因为人的天性都有愤怒和攻击性,这些冲动是正常和健康的。


孩子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能平和的表达愤怒,很自然便会发泄出来。


• 看到个很想玩的玩具,宝宝主动去借了,人家不给,别指望宝宝能心平气和的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也许一言不合就开抢。


 其他小朋友都在吃冰棍,妈妈就是不肯让我吃,别指望他会默默的服从,别说吃冰棍了,他可能此时吃你的心都有!


这种情况下的打人,家长就有必要正式干预了。


先让孩子平静下来,跟孩子共情,抓住宝宝的手,帮他说出他的感受。


“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不能玩姐姐的扭扭车。不如我们..."


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然后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并找到解决方法。


如果宝宝能平静下来,带着孩子一起,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表示关心。


我们常常执着于追问对错和教育孩子,却常常忘了道歉这件小事,带孩子一起道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强化如何表达友好,让孩子看到父母的态度,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宝宝平静不下来,还要继续打人,那就要把宝宝转移到一旁,告诉他,如果执意要打人,那就不允许他在跟小朋友一起玩。他要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



最后,无论哪种打人,都要注意以暴制暴是下下策。


经常挨打的孩子,最终会成为喜欢打人的人。


因为他们在挨打中学到了,暴力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表达愤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打人是可以的,因为爸爸妈妈也是这么做的。”


而且,体罚让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孩子会故意做错事来获得父母的惩罚,以此得到父母的关注。


对3岁之内的宝宝来讲,限制行为比惩罚更有效。


幼小的宝宝时常会给父母带来很多尴尬的经历。


曾经看我们多么豪言壮志啊,轻易地就会说,我绝不会养出这种熊孩子。


但是养了娃才知道,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调皮的时候,你永远没办法让他按你所期望的那样表现,所有人都盯着的那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也许正是你家的。


但是请相信,他不是故意不好好表现,他只是根据自己脑海中简单的念头在做事情,你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坚定并温柔的教导他,让他完全理解你希望他如何表现,并且最终获得足够的自控能力。


养孩子从来没有捷径,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这么努力较真的自己。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