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快要死啦!」
当听到这句话后,大多数人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人际关系和我们对另外一方的认知的评估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这是因为,人们能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并不一样,可是由于人类并没有「读心术」,所以一个人是无法直接了解到另外一个人心里所想的,只能通过自己以往的经验去揣测另外一方的信仰、意图、欲望、情感、认知等等,并因此做出不同的决定。
在心理学里,这个能力被称为「心智理论」。这个能够帮助人们分析和判断他人思维和行为的能力对于人类社会的日常互动至关重要,所以可以说,心智理论是所有社会互动的基础。
但是,心智理论有强有弱
心智理论是一个从小就逐步有序地提高的能力,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有效的心智理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成人社会里,有一些人能够更容易地去与其他人打交道,而一些人即使尝试了效果也不怎么理想。
一个掌握着很强的心智理论的孩子会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另外一方的心理状态,会能够预测另外一方的行为,会能够更容易地去与其他人建立起关系并解决人际冲突,会能够让孩子在我们的社会世界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那孩子从什么时候会开始发展心智理论呢?
虽然有很多研究证明,孩子会在三至五岁的学前期最快速地发展自己的心智理论,但是也有证据表明,孩子的这一项能力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早。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更加喜欢关注人脸,更加喜欢听人的声音,甚至更加喜欢人的气味,这个偏好有助于让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模仿人类的表情。这对心智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孩子在试图模仿一个笑脸、一个吃惊的脸或其他表情的时候,孩子不单单在尝试使用自己的脸部肌肉,孩子也在把不同的表情和对应的心理活动做关联。
在随后的两年内,孩子也会开始明白自己的感知、注意力和情感能够被别人分享。孩子会知道如果自己感觉热,其他人也可能会感觉到热;知道如何去通过追随父母的目光或手指指向的方向而改变关注的地方;也开始知道如果自己做某样东西会觉得很开心的话,其他人也许也会觉得开心。
在这一段时间内,孩子也会开始了解到其他人的思想与自己的不一样。如果在孩子面前摆着孩子喜欢的饼干和不喜欢的食物,当父母装作很喜欢吃孩子不喜欢的食物,而不是孩子喜欢的饼干时,18 个月的孩子就已经能在父母伸手去向孩子要食物的时候,把自己不喜欢的食物递给父母了。
那为什么研究会认为是三岁后快速发展的呢?
这个结论是因为研究人员发现,有一些孩子从三岁后(特别是四岁左右)就能够成功地通过心智理论的测试。这些测试都要求孩子可以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其中一个测试叫做「Sally-Anne 测试」。测试人员会用玩偶代替测试中的人物,并告诉孩子:Sally(其中一个玩偶)在玩球,玩完后把球放在一个篮子里就走开了,后来 Anne(另外一个玩偶) 来了,把球从篮子里拿出来后放入了一个盒子里。测试问题是:当 Sally 回来后,会首先在哪里找球呢?
通常四岁前的孩子会自信地告诉测试人员「Sally 会首先在盒子里找」,而四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够正确地说出「Sally 会首先在篮子里找」。
另外一个类似的测试会拿出一个糖果盒子给孩子看并问孩子猜猜里面有什么,当孩子说出「糖果」后,打开给孩子看到原来里面只有铅笔。这时候关上盒子并问孩子「你认为你的朋友看到盒子后会认为有什么呢?」。多数四岁前的孩子会说「铅笔」而不是「糖果」。
所以研究人员认为,三四岁前的孩子是无法意识到其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了解的事实可能是不一样的。
然而,有一些因素会对心智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通常来说,心智理论会按照以下的五个从简单到难的顺序进行发展:
1.理解「欲望」:人们想要某样东西的原因可能因人而异。
2.理解「信仰」:人们对同一事物或情况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都可能是正确的。
3.理解「知识获取」:人们如果没有看到,就不一定会知道,就需要更多的信息去理解。
4.理解「错误信仰」:人们可以相信不真实的事情。
5.理解「隐藏的情绪」:人们可以表现出与内心不一致的情绪。
虽然由于心智理论关联到大脑中的「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和「后颞上沟(posterior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这两个区域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变得更加地成熟,但是不同的人生经验、一些障碍的存在和文化价值的不同会对心智理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在玩耍中、在角色扮演中、在听故事以及在与父母和同龄人的相处中,孩子会从中对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有何不同产生更深刻的洞察力,继而中获得更多经验。这些社会经验能够帮助孩子更多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思考怎么会影响行为。
而对孩子的心智理论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的障碍就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西蒙·巴伦-科恩(Simon Baron-Cohen)的团队在 1985 年就提出,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不能使用心智理论,并把这个情况视为自闭症的主要特征。后来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证实了,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的大脑与心智理论有关的区域的激活明显比正常人少。
在文化上面,以中国人为主的团队在 2006 年发现,虽然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孩子都会在大约同一个时间开始发展心智理论,但是来自中国的孩子能够比来自西方的孩子更早地去理解「知识获取」,不过却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理解「错误信仰」。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发展中的区别跟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有关。中国的文化强调相互依存和共享知识,而不是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文化。
这些证据足够说明,心智理论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心智理论的发展不单单取决于大脑的发展,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因素而影响。
那应该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心智理论呢?
既然通过社会经验的累积可以增强孩子的心智理论,那孩子就不应该总是只生活在与父母相伴的小圈子里。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具备了模仿其他人的技能,所以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是唯我主义的,而是「社会人」了。
要让孩子的心智理论得到充足的发展,父母不单单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营养让大脑能够正常发展,而且要多给孩子提供可以累积社会经验的机会。接下来是一些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互动的例子:
- 多使用与思想和感觉有关的词语来沟通 -
事实上,研究表明,当父母(特别是母亲)在和孩子交谈时使用与思想和感觉有关的词语时,孩子能够更早地认识到人与人在想法上有差别,继而正面地影响到心智理论的发展。比如这样:
「爸爸看起来很开心啊,他肯定很喜欢宝宝送的礼物!」
「妈妈想去超市逛一逛,因为快到圣诞节了!」
「爷爷认为我们应该回老家,因为希望与我们一起团聚过节。」
「我刚才好吃惊啊,因为我以为是爸爸在敲门,结果是爷爷!」
「你猜猜我给你买了什么好吃的!」
当父母与孩子这样沟通的时候,父母应该尽量面对面的对着孩子,让孩子能够更好地观察到父母的表情。
- 与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 -
角色扮演之所以有助于发展心智理论,是因为这种游戏能够在鼓励孩子进行思考和模仿其他角色的观点的同时,鼓励孩子模仿其他角色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是心智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之一: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感觉和信仰。这些思想、感觉和信仰与我们或其他人不同。
当孩子们第一次进行扮演角色时,应该从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的人开始,比如爸爸妈妈、警察、医生或老师。要注意的是,当父母一起扮演角色时,父母应该保持角色,暂时避免切换回现实中的父母。
比方说,如果父母的一方假装成一名学生,而孩子是老师,父母就应该在游戏中只说和做学生会做的事情。这时候,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辩论、讲笑话、谈论感情等方式促进孩子对人物的思考方式更深的理解。
- 与孩子玩捉迷藏 -
要玩好捉迷藏,藏起来的玩家必须学会以其他玩家的思路去思考怎么去找,怎么会通过露出来的部分来猜测藏起来的位置。所以,与孩子捉迷藏有助于孩子练习换位思考的同时,有助于向孩子强调,我们可能知道别人可能不知道的事情,其他人可能知道我们可能不知道的事情。
在捉迷藏的时候,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在轮到他们躲藏的时候不要叫出他们的藏身处。如果孩子叫出自己的藏身处,父母可以解释为什么父母那么快找到他们,告诉他们「我随着你的声音找到你了!」。
- 亲子阅读 -
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父母可以可以停下来,花几分钟时间与孩子谈论故事中的人物的思想和反应,讨论人物的感受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以及想想故事中人物接下来可能做什么。这有助于让孩子理解到不同的人物的想法、感受和反应都与自己现在的不一样,继而促进早期思维理论的发展。
比方说,如果在给孩子讲《小红帽》的故事,父母可以在孩子在对故事情节非常熟悉后,问孩子:
「你觉得小红帽会认为躺在床上的是谁?」
如果孩子曾经经历过故事里类似的场景,将故事里的场景与孩子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更能帮助孩子发展孩子的心智理论。比方说,如果故事里谈论的一个人物因为她找不到她最喜欢的玩具而伤心,父母可以把这个情节与孩子因为失去一些特别的东西而悲伤的时候联系起来。
最后说一下
虽然心智理论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经历过的经验而自然的发展,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沟通和玩游戏帮助孩子更快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继而促进孩子对社会的适应。
毕竟,我们大家的社会功能处决于我们的心智能力有多有效。
参考文献
Wellman HM, Liu D. Scaling of theory-of-mind tasks. Child Dev. 2004;75(2):523–541. doi:10.1111/j.1467-8624.2004.00691.x
Peterson CC, Wellman HM, Slaughter V. The mind behind the message: advancing theory-of-mind scales for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and those with deafness, autism, or Asperger syndrome. Child Dev. 2012;83(2):469–485. doi:10.1111/j.1467-8624.2011.01728.x
Baron-Cohen S, Leslie AM, Frith U. Does the autistic child have a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 1985;21(1):37–46. doi:10.1016/0010-0277(85)90022-8
Baron-Cohen S, Ring HA, Wheelwright S, et al. So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normal and autistic brain: an fMRI study. Eur J Neurosci. 1999;11(6):1891–1898. doi:10.1046/j.1460-9568.1999.00621.x
Shahaeian A, Peterson CC, Slaughter V, Wellman HM. Culture and the sequence of steps in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Dev Psychol. 2011;47(5):1239–1247. doi:10.1037/a0023899
Wellman HM, Fang F, Liu D, Zhu L, Liu G. Scaling of theory-of-mind understandings in Chinese children. Psychol Sci. 2006;17(12):1075–1081. doi:10.1111/j.1467-9280.2006.01830.x
Slaughter V, Peterson CC, Mackintosh E. Mind what mother says: narrative input and theory of mind in typical children and those on the autism spectrum. Child Dev. 2007;78(3):839–858. doi:10.1111/j.1467-8624.2007.01036.x
Ruffman T, Slade L, Crowe E.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ldren's and mothers' mental state language and theory-of-mind understanding. Child Dev. 2002;73(3):734–751. doi:10.1111/1467-8624.00435
Sussman F. TalkAbility™ – People skills for verbal children on the autism spectrum: A guide for parents. Toronto, ON: Hanen Early Language Program. 2006。
Westby C, Robinson L.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for promoting theory of mind. Topics in Language Disorders. 2014;34(4):362-383.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