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给大家展示了下最接地气的二胎生活实录,留言区炸了。


好多过来人给C妈支招,不过我觉得都挺受用,待我慢慢试用再分享。


不过,还是那句话,生都生出来了,还能塞回去咋地?


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孩子之间的冲突说来就来,抢妈妈、争爸爸、抢玩具、打人,辩论,每天都频繁上演。


唯有一针见血的应对,才是我们不吐血的解药啊!


做好人民调解员,进行正确的引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才能有机会对所有的快乐说嗨嗨,对所有的烦恼说拜拜。


争宠——管你是哥还是弟,

妈妈就是我独有滴


C妈就问你一个扎心的问题:有了老二之后,有没有被老大灵魂拷问过“我跟弟弟你最爱谁?”


最狠的是,还有附加要求——只能选一个!


争宠大戏那绝对不是谁家独有的,一天天的,这个要争妈,那个要抢爸。


想消停,做梦!!


老二干啥都往身边凑:


姐姐写作业,妹妹也要在本子上瞎画画;


姐姐扎个小辫子,弟弟是光和尚也要梳头发;


老大就老实呆着吗:


妹妹坐在小推车上,姐姐也要,享受的待遇得一样;


弟弟用奶瓶喝奶,哥哥也要,谁还不是个宝宝;



他们就像皇宫争宠的妃子似的,你有的我也要有,以此来求得各种关注,得到自己想要的爱和安全感,彰显自己“正宫”的地位。


所以,你也会常常听到老大问:“我和弟弟/妹妹,你最喜欢谁?”


这个要怎么答?


没想到多年后,咱们也要面临“女朋友和妈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的送命题。


最常见的回答是:当然是都喜欢了。


如果你认为这是你最公平最正确的答案,那就错了。



我为啥这么说,因为我经历过啊!


前段时间,因为DD幼儿急疹,大家的关注点可能会放在DD身上多一点。


CC就跑到我的身边,抱着我说:“妈妈,我和弟弟,你喜欢谁?”


我想也没想地说:“当然都喜欢啊!”


本以为CC会因此得到安慰,却没想到她默默地回到了房间玩起了玩具。


后来,我反思了自己。


孩子是天生的“小雷达”,他们很容易觉察到父母是不是像之前那样只爱自己。


这个问题,只要孩子问了,就说明她察觉到了不公正~这点不用质疑。


在她看来这个回答是敷衍的:一样爱,有时候和爱得少没啥区别。


所以,当我意识到之后,我把CC叫到了身边,重新回答了这个问题:


“宝贝,你在妈妈的心中是独一无二的,你带给了爸爸妈妈无限的快乐,你还是妈妈的小助手,帮忙照顾生病的弟弟,帮弟弟端水,拿纸尿裤,妈妈很感谢你呢,因为有你这么一个好姐姐,弟弟也是很幸福,我、爸爸、弟弟永远都爱你!”


这次,CC感受到了我的诚意和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开心地亲了亲我,抱了抱弟弟。


老大的安全感,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确定自己足够被爱,她才有余力爱别人(老二)。



打人——打人理由千千万,

一有不合就你踢我踹


闺密总是表演她家俩孩子互掐的场景,愁得狠。

桌子上有一张纸,弟弟找来蜡笔,在纸上画了个“小小人”,姐姐过来了,发现是在她作业纸上画的,赶忙去争抢,弟弟不让,啪——给了姐姐一巴掌,姐姐不甘示弱,还了弟弟一巴掌,弟弟便委屈脸去告状。


闺蜜觉得很难,因为她觉得,真要分,这也分不清个对错来。


其实,要我说,没对错,才更好处理。


而我们也并不是法官去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充当桥梁来进行沟通。


在处理这些事情上,我们很容易步入两个误区。


误区一:对人不对事


很多人觉得,弟弟哭得梨花带雨是“弱者”或者经常容易说:“弟弟还小,你用完不收,他也不知道你那纸有没有用,不是故意的”。


这样不但会助长“我小我有理”的风气,还会让被保护的这一方抓到“把柄”——我可以通过哭来让事情的风向变得更对自己有利,这样大人才会帮着说姐姐。



所以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我们要做到对事不对人。


  1、只单纯的说这件事,翻译他们的想法。


事情很简单:


弟弟在姐姐的作业纸上画画,所以姐姐是去阻止弟弟;

弟弟见姐姐来抢,就打了姐姐;

姐姐也回打了他。


我们可以这样说:


“弟弟不知道这个是姐姐作业是不是,那下次画的时候可不可以问问姐姐?

姐姐看到了,也不要急着去抢,给弟弟找张白纸,告诉弟弟那是作业纸可以吗?”

——表明理解每个孩子的愤怒,并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2、虽然是处理事,但是打人也是不对的。


在跟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也要强调,打人是不对的。


“但是,弟弟不能打人哦,打人是不对的;


姐姐也是,弟弟也爱你,可以跟他沟通,不能打人。”


误区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干预


二胎之间互掐真的是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每次都干预,很难培养他们自行解决的能力。


当个甩手掌柜,可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1、有的时候他们只是玩闹并不是真的打架


DD有段时间特别喜欢打人(其实是无意识的那种打),奶奶怕CC不开心,每次都严厉的指责一番:“别打姐姐,这么小怎么就这么爱打架!”


说过几次,原本被打一下也无所谓的CC就特别在意被打这件事,然后一旦被打,立马打回去。


我认真的跟CC解释:"DD并不是「故意打你」,他只是在摸索着锻炼手部力量,你看他也打妈妈、打奶奶、打玩具是不是?"


她这才是释怀,然后就不介意了。


后来我就告知奶奶不要去强调这些“冲突”,打一下可能没多疼,被抢了可能没多大反应,反倒是不断地强调和提醒,让孩子感觉委屈了。


所以有些情况可以不过分干预,他们“自动粘合”功能很强的。


反倒是如果大人一直强调冲突,孩子也会把注意力放在冲突上。


  2、在不掺和的同时可以引导


比如引导孩子,观察对方的表情,看玩闹的时候对方是否开心;


引导孩子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友善地拒绝。


引导孩子玩闹的时候要注意力度等等。


抢玩具——你是风儿我是沙,

玩具只能是我哒


关于抢玩具,咱们之前专门写过一篇《看完孩子抢玩具背后真正的秘密,才明白原来「护犊子和装大度」都不对!》,然后有妈妈强烈要求写一写同胞之间的抢玩具。


咱们就再补充补充。


一、首先还是要说物权意识 


这次的物权意识主讲对象是二胎家庭的。


在外面,我们很容易区分你我他,那在家里呢,尤其是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呢?


  第一,先强调大家的


何为大家的,在家里,大部分的玩具都是爸爸妈妈买的或者是亲戚朋友送的,这些就是大家的,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可以玩的。


那么在玩的时候就要一起玩,如果另一个人想玩就要排队,要讲究先来后到的规则。


  第二,再强调自己的


何为自己的,比如说生日、节日的时候自己单独收到的礼物,自己的就自己放起来,你有权利决定安排,其他成员要想玩需要询问你。


那另一个孩子想玩时,就教给他要好好说“我可以玩一会儿你的汽车吗?”


其实大部分孩子要的就是一个尊重,只要自己不是正玩得尽兴确实不想让,可玩可不玩的情况下,只要对方能好好说,他们是愿意分享的。




二、然后再谈分享。


二胎没有办法做到井水不犯河水,他们几乎时刻都需要共享和分享。


我们可以鼓励轮流和交换,让孩子知道,让别人拿去玩一会,最后还是会回来,你的就是你的;


同时体会互换之后,自己玩到了姐姐的小飞机,咦,感觉也是美滋滋,让孩子初尝分享的甜头。


但,哪些玩具他愿意分享,哪些不愿意?哪些人他愿意分享,哪些人不愿意?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

我们不要去强迫,让孩子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经验,找到既不委屈自己、也不为难别人的平衡点的。


当然,这些建议是大概孩子1岁半有物权意识之后,如果小的还小,像DD这样,做了归属他也不懂,姐姐的还是会抢。


这时候优先满足老大的感受,因为小的可以转移注意力,然后再从情感上感动大的。


我会跟CC说:“你看DD都哭着还给你了,DD也想玩积木块却一个都没得玩, DD有点可怜。”通常CC就会愿意主动拿出一些给DD。



其实被理解和被接纳的孩子都很善良的,他们比大人更有同理心,一般愿意主动出让或者给DD重新找个好玩的。


在老二物权意识从无到有这个过程中,父母代替老二去发声:


比如:“我可以玩姐姐的积木吗?”(你的,我想玩)


“这个小狗是我的,不过,可以让给姐姐玩。”(我的,分享给你)


这样老大也不至于欺负小的不会说从而“作威作福”的欺负老二。



C妈说:


说了这么多,我总结出了一个道理,二胎冲突需要理由吗?


答:不需要!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江湖,二胎娃虽不易,但他们的收获也是独有的。


试想一下,如果在家里的这个“江湖”里,俩娃都不能够处理好关系,那么到外面的“江湖”又怎么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呢?


正是在日复一日的的冲突中,孩子才能学会遵守规则、换位思考、建立同理心;才能学会如何尽力争取,又不委屈自己;如何委婉拒绝又不会挨顿胖揍,既培养了情商,又能参透社交的界限。


不管是一胎家庭还是二胎家庭,父母所做的就是在需要我们陪伴的这段路上,给予孩子们正确的指引,以后,还是得靠自己!


所以,撸起袖子接招就是了!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