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天气逐渐变暖,手足口病又要出来作妖了,根据历年的发病规律,5-7月是发病高峰。
现在虽然才4月份,已经有不少宝宝开始中招了,就在上周,柳州市区多所幼儿园发现有儿童患手足口病,个别同时出现3名及以上患儿的班级,只好停课休息。
今天,就再次跟大家叨叨一番,这个让人恨之入骨,让妈妈们听了心都要抖三抖、唯恐避之不及的“讨厌鬼”。
手足口病,高发于6个月-5岁的儿童,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主要有EV-A、EV-B、EV-C几种组型。
手足口病分为普通型和重型两种,大部分的手足口都为普通型,症状较轻,无需治疗就能自行恢复。
普通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
通常,症状于感染3-5天后出现,整个过程大概要经历10天以上。
发病期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症状初发:第1~2天
早期,宝宝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不振,并伴有发热的症状,大多数手足口病发热不高,小于38.3摄氏度,热程1-2天。
症状出现:第3~5天
这一阶段,宝宝的口腔内出现水疱,可发展为疼痛性口腔溃疡。
△手足部疱疹
△手足部疱疹
症状恢复期:第6~10天
到了后期,宝宝会基本退热,手足皮疹渐渐褪色、脱皮,但是溃疡会持续一周以上。
得了手足口的娃
如何护理可以让他更舒服一些?
1、发热的护理:
多给娃摄入水分,如果娃不喜欢喝,可以喝奶、豆汁、也可以喝刺激性小的稀释后的果汁(西瓜汁),但避免酸性果汁(草莓、橙汁),酸性物质会加重口腔溃疡。
如果发热温度高,对应服用退热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具体退热的护理咱们之前写过一篇《发烧该捂还是该晾?这是我见过最明白的答案》,就不展开了。
2、皮疹的护理:
普通手足口的皮疹,不需要特殊处理,注意穿宽松、柔软的衣物,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就够了。
手足口的皮疹不怕水不怕风,可以洗澡(但最好避开皮疹最重的几天),也可以室内通风。
3、口腔疹的护理:
比起皮疹,口腔内的疱疹是比较麻烦的,因为娃吞咽食物会有疼痛感。
所以,建议给娃吃比较软的食物,干的、硬的不建议吃;
另外不要给孩子吃过热的东西,食物凉一凉再吃,温度低一些,能够缓解疼痛感,国外一些医生会让孩子吃些冰淇淋,其实CC每次口腔不适我们都会给喝冰牛奶,一来凉凉的很舒服,二来,可以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
如果妈妈们不能接受生病的娃吃凉的,那么最多程度也要给孩子吃些温的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说的常见病毒外,近几年也有“新型的手足口病”出现——CV-A6病毒。
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特征与其他病原体有所不同,很容易被误诊或者漏诊,该病毒引起的重症及死亡比例较EV71及CA16小。
早期皮疹表现为皮肤颜色的米粒大小的丘疹,周围略有红晕,随后疱疹很快增大为大疱样。不仅仅只出现在手、脚和口腔等部位,还会出现在上臂、大腿、面部等位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后出现破溃、结痂并伴有脱皮。
A6型手足口在孩子皮疹消退后的1-2周,部分孩子恢复期容易出现指(趾)端脱皮。
这是病症的一个现象,脱落是从指甲的中后段开始,一般2-4周慢慢恢复,开始逐渐长出新的指甲。
(图片来源于网络)
A6型手足口也并不可怕,它与普通手足口相当于同母异父的兄弟,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病原体不同。
手足口病大多数是轻症,重症病例很少见,大多与感冒过程相同,病程一般在7-10天就可以自愈,但它的传染性却不可小觑,属于国家法定传染病,很容易造成集体发病,早教中心、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孩子是高发群体。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因属于法定传染病,如果幼儿园或学校有手足口集体发病常会关闭班级或整个幼儿园。)
手足口是怎么传染的?
● 病毒从口入:健康的宝宝不小心摸了带有病毒的玩具之后吃手,甚至直接用嘴舔咬了这些玩具;或者吃了附着病毒的食物、混用了附着病毒的水杯。
● 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比如患者打喷嚏时,健康的宝宝正好吸入了病毒。
● 病毒通过皮肤接触传播:比如跟患病的小朋友一起玩,肢体接触到了患病宝宝皮肤上的疱疹。
所以,唾液、疱疹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鼻涕)里面都有病毒,这些含有病毒的物质接触过的毛巾、水杯、玩具、餐具等都可能有病毒附着,当然也是有传染性。
那么重点来了,如何预防呢?
1、勤洗手、勤洗手、勤洗手
疾病高发期,勤洗手准没错,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大人和孩子都要用肥皂水洗手。宝宝入口的东西也要注意卫生
2、及时消毒
肠道病毒最怕紫外线和高温煮沸式消毒,可以用这两种方式来消毒。
如果娃已经中招,这一步更不能少,病娃用过玩具、餐具、物品要每日消毒,以防反复感染!
3、接种疫苗
我国两家疫苗企业自主研发的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EV71灭活疫苗(EV71疫苗)已经投入使用,属于二类疫苗(自费),接种对象为6个月至5岁儿童。
能预防EV71感染和重型手足口病,但对其他类型的肠道病毒没有预防作用。可以通过疫苗来进一步降低宝宝感染疾病的风险(普通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没有疫苗)。
如何判断娃是否属于重症手足口病?
很多妈妈一听手足口就吓得不行,生怕不第一时间去医院,轻型拖成重型,耽误治疗。
但其实孩子不管是轻型还是重型,最直接的还是取决于孩子感染的到底是何种病毒,这都是无法预防的。
虽然大部分手足口都很轻,但也有小比例会发展成重症。
大约1%-1.6%的手足口病,会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并且会有0.03-0.05%死亡率(导致重症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毒是肠道病毒EV-A71型)。
● 如果孩子有以下症状,需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体温超过38.5℃并持续超过3天;出现嗜睡、呕吐、头痛;孩子呼吸和心率增快、出冷汗,摸着皮肤湿冷。
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疾病进展非常快,2-4天左右就能形成重症手足口,一旦救治不及时,病毒侵入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导致脑炎、脑膜炎、颅内高压(头痛、呕吐等表现),继发性的引起心率、血压升高,并且引发肺水肿和心衰,严重导致死亡。
只要出现疱疹、溃疡就是手足口病吗?
并不见得!
最容易与手足口混淆的疾病,就是疱疹性咽颊炎,它和手足口病是一对表兄弟,非常相似,两种疾病初期一般都伴有发热,小朋友的口腔、咽部可见到疱疹、溃疡。
因二者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所以在疾病初期——当手、足未出现皮疹前,手足口病可能会被诊断为疱疹性咽颊炎。
总之,传染病高发季是一年一度最考验老母亲的季节,比起慌乱带娃去医院排队,疾病到来前,做好充分的预防工作,疾病到来时,积累足够的护理知识储备,才是爸爸妈妈面对流行病最应该做的!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