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父母愿意让孩子隔着一层玻璃看世界,但现如今电子产品深入生活学习当中,使得近年来近视低龄化情况愈加严峻,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高居世界第一位!
而近视所导致的并发症已经是全球致盲眼病第一位,度数越高,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越高,因此预防与治疗近视成了当务之急。
那近视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家长又该做一些什么去预防孩子近视呢?
近视眼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与用眼习惯和用眼环境(电子产品)关系最大,当然遗传的易感基因也起一部分作用,也就是父母近视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容易因用眼导致近视发生。
早些年,进诊室说“大夫,我孩子看不清黑板了”大部分是八九岁孩子的父母,可近年来,年龄越来越低,6岁刚进小学的孩子特别多,更有5岁多学前班的孩子也开始进入近视眼的行列。
这些孩子的家长会说“学校作业很多都在手机上”,“孩子老拿着Ipad看动画片”,而发生近视的年龄越小,那么近视加深也就越快,加上累积效应,成年时的近视度数也越高,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同时大大增加。
用眼不当是如何导致近视呢?
主要就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大家应该听过假性近视吧,正视眼的人看远时,睫状肌放松,此时晶体处于最薄状态,让平行光成像在视网膜上;看近时,睫状肌需要收缩,动用调节力,使晶体变厚,才能把近距离的物体发出来的光也成像在视网膜上。
而长时间持续近距离用眼,会让睫状肌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很难放松,这时候远处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变厚的晶体只能成像在视网膜前而产生模糊,这就是假性近视。
此时,若不去干预,持续近视状态,使得看远处的东西总是模糊,而看近距离物体时可能因调节滞后造成的远视离焦(成像于视网膜后一点点,此理论尚未被完全证实),导致巩膜增长,眼轴拉长,远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而成为真性近视。
假性近视可用睫状肌放松药物将睫状肌放松而缓解,是可逆的,但真性近视的本质是眼轴增长,是不可逆的,一旦是真性近视,就跨进了近视大门,眼轴只会越来越长,度数越来越深,无法恢复。
如何预防近视?
首先从电子产品说起。
电子产品包含手机、平板、电视等等,它们的屏幕分为LCD(液晶屏幕)与OLED屏幕二种。
其中LCD又分为以荧光灯管为背光的CCFL,和以金属发光二极管为背光的LED,而OLED屏幕是以有机发光二极管自身发光,其中的荧光灯管和发光二极管都可发出蓝光,也就是所有电子产品的屏幕,均有蓝光产生。
常说蓝光伤眼,那么蓝光是什么呢?
这是一种400-480nm的光线,其中400-450nmd的短波蓝光,它能量高,穿透力强,直达视网膜,使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导致感光细胞受损,成为黄斑变性,而这个视力损伤是不可逆的。
再者,蓝光波长短,成像略于视网膜前一点点,可使产生视疲劳。此外,蓝光还会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Melatonin)。
褪黑素可以帮助入睡,还可以提高多巴胺神经元的存活[1],而多巴胺可以作用于巩膜,预防近视发生。因此褪黑素的降低,会使人入睡困难和可能增加近视眼的发生几率。
总之,远离电子产品,可预防黄斑变性与视疲劳、近视的发生。
可问题是,现代社会根本就无法脱离电子产品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帮助孩子尽量选择不那么伤眼的电子产品。
如何选择电子产品?
近视的发生最初就是源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因此,“距离”对于近视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手机是最便携,最常用的电子产品,但也是距离眼睛最近的,大约25cm-35cm,长时间看手机,容易导致视疲劳和近视。
此外,黑暗中看手机,瞳孔放大,近距离屏幕的光线进入眼内增加,增加蓝光对视网膜的损伤。
而ipad可放至35-50cm处观看,电视与眼的距离要在在2米以上。
距离越远,看电子产品时所需要动用的调节力越少,也就是晶体不需要这么厚,睫状肌收缩幅度也就比较小,产生调节痉挛和近视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
除了距离外,持续时间越长,产生睫状肌痉挛,放松不了,从而导致近视的可能性就大些。
因此,能选择电视,尽量不选择手机,需要长时间看电子产品时,尽量中间能休息几分钟,这样有助于防控近视。
综上所述,为了预防近视,家长一定要让孩子避免持续长时间用眼,定期眼科检查,及时诊治,控制近视的发展。
[1]LeonJ,Melatonin and mitochondrial function.LifeSCI,2004,75(7):765-790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