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元宵节啦,总觉得出了十五才算是过完了年,CC爸妈先携C小C祝大家元宵节快乐哦!
今儿咱们依然聊聊过年带娃走亲访友遇到的那些事儿。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带孩子打招呼的场面随处可见:
“这是阿姨,你记不记得阿姨上次来我们家玩来着?”
“快叫姨奶奶,经常给你做小面包吃你不记得了吗?”
“来,大家轮流祝长辈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面对一群亲戚,自来熟的小朋友,会乖乖的,逗趣的,一一仰着头打招呼;但也有些孩子会不说话,后退两步往妈妈身后躲。
随后这些“表现欠佳”的孩子就会遭到各种吐槽:
“这孩子也太内向、太害羞了,还是大城市来的呢!”
“这孩子真是太胆小了,村里的娃平时世面见得少果然是不行!”
。。。。。。
神奇的是,即便明明相悖的观点,“评论家”也能一样的指责,总之,就是要找理由评判一番。
有些长辈见自家娃“表现不如人意,扫了大家的兴”,连忙替娃辩解:
“这孩子就这样,就是不愿意跟别人打招呼。”
“平时见了熟悉的人,也不爱说话。”
更有恨铁不成钢者,当着众亲戚的面一通指责:
“你怎么不懂事呢,平时都是怎么教你的!”
“真是的,扭扭捏捏,像什么样子!”
“打个招呼怎么了?说句话又不会少块肉!”
每年、甚至每天都会有相似的剧情,孩子仿佛是我们的面子,他们的表现代表着我们养育的成败。
那些外向的孩子:积极自信、乐观开朗、总是人群中的焦点,成了万众瞩目的优等生;
而那些内向的孩子:不喜主动、慢热害羞、默默沦为了衬托背景,成了次等公民。
内向不知不觉成了缺点,内向的孩子,自然也会受到来自大众的更多挑剔。
如果说以上来自外界的评价与标签,是划在内向孩子心口上的刀;
那么父母的态度,才是整个事件的重点,你可能成为洒在伤口上的盐;你也可以成为敷在伤口上的药。
如何把伤口上的盐,变成疗伤的药?
第一步:就是认同
做父母,有时候是需要一些“盲目”的。
每个父母都应当认同孩子天生的气质,如果这与你的理念相悖,那不是孩子的问题,是你应该改变你的理念。
有些爸妈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内向的人,他们会觉得有点遗憾,甚至难过。
很多外向性格的妈,都不能理解内向性格的娃,他们希望把孩子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或者大众喜欢的样子。
即便看过再多“内向的孩子自有它的优势”也不能真心认同,他们还是希望孩子八面玲珑,人见人夸。
如果你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你以为,孩子感受不到吗?
所以,认同内向孩子的优势,是第一步:外向的人生神采飞扬,内向的人生别具一格!
CC幼儿园有一个小女孩文文,人如其名,长得文静秀气,但是她妈妈总觉得她很“内向”。
文文妈妈每次送孩子上幼儿园,都会唠叨“我这孩子不爱说话,天天就知道静静的坐在那里,真是愁死了……”
其他的家长开解她、老师宽慰她,但是文文妈妈根本听不进去,还给文文报了一个主持人兴趣班,每次上课之前,文文都很是不愿意。
在某次的幼儿园家长会上,老师评价说:
“在所有的《妈妈》的绘画作业中,文文的作品最让我震惊!文文画出的妈妈,竟然完美的画出了妈妈立体的五官,只有能静的下心来观察事物的孩子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后来,文文妈妈终于释然,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
虽然外向的人更善于利用外界资源来辅助自己,但是内向的人有更持久的专注力和耐力,各有优势,只要能够顺应自己的特点,任何一种人格特质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内向不是问题,内向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才是问题!
孩子最早的自我评价其实都是来源于父母,如果你总是要求他拧巴的活,那他也会变成一个拧巴的人,自卑、冲突、心理障碍,一切都会发生的自然而然。
第二步: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内向”的标签
在家跟我妈聊天的时候听说过,有一个小女孩梅梅是我远方表姐家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成了大家口中所说的“留守儿童”。
热情好客的奶奶每次家里来了客人,都会把她推到前面让她喊叔叔好,阿姨好,但是梅梅总是不爱说话。
每到这时,奶奶总会着急的推她的手臂,不停地说:“说话呀,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内向呢?太没礼貌了!”
奶奶一直持续重复同样的举动和指责,见人就逼她打招呼,奶奶说她胆小,别人也说她胆小。
后来更是发展到一看到陌生人,她就往奶奶身后藏,看到街上的人都觉得害怕,想躲起来。
每一次被贴上“内向胆小”的标签,梅梅的心里都很羞愧和挫败。
连她自己内心深处都在否认自己的社交能力,所以才导致每次遇到人就会躲起来。
逼着孩子跟不熟悉的人打招呼,在孩子不愿意打招呼的时候当众说孩子不礼貌,不懂事,胆小,甚至贴上内向的标签,这种场景时时处处都在上演。
所以,作为看护人,我们首先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拒绝给孩子贴标签,当收到来自外界的标签时,还要学会帮孩子摘标签。
比如:
今天那位叔叔说你太害羞,但妈妈知道你只是跟他不熟,对不熟悉的人,不太想说话是正常的。
今天饭桌上其他小朋友祝大人们新年快乐了,你不想说,不是那个爷爷说的“因为胆小”,也许你只是有点紧张,妈妈在很多人面前讲话也会有点紧张,不过如果多试几次,就会好一些,下次我们可以再试试,不成功也没关系,我们还有很多机会。
从思维特点上来看,内向型和外向型根本是完全不同的脑回路,内向型的人脑神经回路通常比较长。
内向型人的自我对话其实非常多,他们脑中有很多想法——但是他们不会说出来。
而且抛开性格问题,说到孩子不愿跟别人打招呼的原因,有太多种了。
可能是他到了“认生期”,即心理学上提到的陌生人焦虑,一般1-3岁之间。
这个时期的孩子看到陌生人时,会意识到这个人和家人是不同的,于是会不自觉地害怕陌生人给自己带来伤害,会通过躲闪或哭闹的方式来寻求家人的保护。
强行让处于认生期的孩子跟陌生人接触,反而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中。
有些孩子不和陌生人说话,其实是在下意识的规避风险。
《拜托了妈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过采访。
很多孩子说:“我又不认识他,干嘛要和他说话……”
第三步:鼓励孩子向前一步
内向性格的孩子有很多优点,但在面对社交问题的时候,虽然不需要强迫孩子打招呼,但是作为父母,也有责任帮助孩子掌握见面问好基本的社交礼仪。
☆如果他见人不打招呼,请别发火,也别教训他。
如果孩子不愿意主动,爸爸妈妈也可以起表率作用。
跟孩子站在一条线上,以孩子的口吻帮他完成他不敢或不愿独立完成的事。
比如:
我们一起跟舅爷爷打招呼好不好?
跟妈妈一起谢谢邻居阿姨送你的礼物吧!
我们一起说,祝爷爷奶奶们身体健康吧!
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给他一定的空间让他去体会和尝试,一旦他做到,就提醒他去发现他做到了一开始觉得害怕的事情,让孩子对这一变化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自我激励的情绪。
☆如果他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请别强迫他。
对于内心的宝宝,新的朋友和环境更容易让他焦虑,所以不要期待孩子在某个活动中能跟其他孩子迅速地打成一片。
应当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介绍新朋友和新环境。或者允许孩子先观察,然后鼓励他尝试,另外,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讲,固定的玩伴也很重要。
☆如果他不愿意跟您说话,请别伤心。
内向的孩子通常不喜欢索取,也不愿意主动求助,所以需要父母更细心的去观察孩子的需求,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
其他时候,就请安静地陪在他身边,温柔的等待吧,他会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和交流。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