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醒来看见了一个段子分享给大家:
#兄弟会背叛你,女人会离开你,金钱会诱惑你,生活会刁难你,只有数学不会,不会就是不会,怎么学都不会。#
网友也纷纷评论:
● 求数学放过我!
● 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无法勉强的,数学的存在就是为了避开你。
● 脑壳昏!
● 所以上学的时候是真的真的很羡慕数学好的同学啊!
嗯嗯,我就是那种被羡慕对象,从小数学就好,一路好到大,哈哈。
我一直觉得学数学是种享受,不觉得它很累,这跟CC姥爷从小对我的逻辑启蒙有很重要的关系。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是今后孩子学数学的关键,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
CC出生之后,我也很注重她的逻辑思维启蒙,但是很多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这么抽象的概念,要孩子上学后才能懂,太小的娃,有什么逻辑思维可谈?
其实逻辑思维分很多种,即便很小的宝宝也具备逻辑思维。
我曾经看到一份斯坦福大学神经系统科学对大脑认知研究的报告,报告显示:
● 实际上,婴儿一直在对少量数据样本进行归纳总结,
● 他们见过几只橡皮鸭,知道它们能浮起来;
● 他们见过几个皮球,知道它们能弹跳起来;
● 他们就会对鸭子和球产生预判。
● 在今后的人生中,还能将这种预判延伸到所有橡皮鸭和球身上,比如看见球就会拍一拍,看他弹跳几下。
这种对鸭子和球的归纳总结方法,婴儿几乎要用在所有东西上,鞋子、船、水杯…
甚至,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父母的养育方式。
他知道饿了、无聊了大声哭就有人来照顾自己;他知道妈妈帮他脱裤子就是要换尿不湿啦; 他很快也能总结出冒着热气的饭烫嘴不能吃。
等他再大一些,只需要几次他就能够分析出,在公共场合提要求更容易得逞;向爷爷奶奶提条件更容易成功!
看到这些,你还在怀疑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吗?
养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他们是超聪明的。
大部分的东西都不需要你手把手的重复,他们通过几个示范,就能掌握很多东西。
每个孩子都具有“从很少的数据中,推导出丰富查询结果的能力”,从而在这个世界生存:求助或探索。
但是为什么慢慢长大,有的孩子逻辑推理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有的却会越来越差呢?
这就取决于后天养育者,有没有进行有效而适当的干预了。
即便是很小的宝宝,也可以接触很多简单的逻辑思维,比较低幼的大概分为这样几类:
数字和计数
这也是通常咱们能理解到的最直观的逻辑思维中的数学概念。
一般到了2岁左右,宝宝会进入数字敏感期,你会发现,他突然就开始喜欢数数(尽管不一定数得对)。
妈妈们可以融入到生活中,让数数“活起来”。
上楼梯的时候,吃饼干的时候,给宝宝系扣子的时候,所有可以数数的机会都可以拿来强化宝宝的记忆。
但是这时候更多目的是为了循序渐进地培养宝宝数数的意愿,不要苛求宝宝知道数字的意义。
他可能会从1数到10,但是当你伸出3根手指头问他,他可能回答是5 。
事实上,2岁的宝宝基本只能明白数字1和2的概念,3岁之后才能真正明白每个数字代表的真正数量。
分类和对比
2岁后的某一段时期,宝宝会非常热衷于分类与对比概念。
分类与对比是逻辑思维的基础。
这个阶段一定要尽情得让孩子接触分类:
帮妈妈收衣服的时候,袜子、内衣、上衣分开;
收玩具的时候按毛绒、机械分类;
蔬菜、水果分类
常见的生活用品分类
配对也是小宝宝们很喜欢的分类游戏,在他们掌握了分类技能之后,就可以让孩子把两个一样或者相配的物品配成“一对”。
形状配对
颜色配对
袜子配对
鞋子配对
还有一种进阶级的配对游戏,涉及到对称概念。
对称是美学的基本法则之一,通过“对称”这个概念来衔接几何图形的配对游戏,可以对宝宝进行数学审美的培养。
找到对称的另一半
用乐高拼出对称的另一半
等孩子掌握了分类,就会开始热衷于对比。
比如大小、高矮、轻重....
比较是一项重要的认知能力,是需要始终贯穿在生活中的数学思维训练。
CC有个阶段疯狂得地让每类事物都一较高下:
吃饭的时候,指着我的碗说“你的大”,指着自己的碗说“我的小”。
进了电梯间,指着高个子的叔叔说,这叔叔高,指着稍微矮一点的说,这叔叔矮,一路我跟C爸尴尬地得也是恨不得钻电梯缝里。
当妈妈们发现宝宝有这个意识的时候,就可以多选择一些东西主动让宝宝进行对比,并从中学习各种概念:大小、高矮、轻重、胖瘦、多少….
比较多少
比较高低
等宝宝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可以引入更大/更小,最大/最小的概念。
我们有意识地说出这些比较类的词汇,让这些词语慢慢内化成孩子自己的词汇,从而让他们在脑海中把眼前的事物和抽象概念建立起联系。
形状与几何
认识形状是学习几何的基础。
1岁之后宝宝可以认识不同的形状,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但是如果你以为学习形状是酱紫:
那就太单调啦,只是这样教的话,只能教出一个固定性思维的宝宝,但是数学思维中,发散思维比固定思维更重要。
宝宝的书是长方形的,小脸盆是圆形的,小奶酪是三角形的,甜筒是圆锥形的…..
别小看这些形状概念的归类,这能为日后宝宝学习搭建、构建空间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个比方,当宝宝想搭一个冰淇淋的时候,她首先会调动记忆库,想一下冰淇淋的形状,下面一个小圆锥,上面一个小半圆...
只有归纳出形状和方位的类别,他在进行搭建的时候,才能“有目的”的去寻找适合的形状。
平面与空间思维
上学学数学的时候,几何好的人,一定是空间感超强的人,这点我深有体会。
当年我看几何题,盯一会儿就能在让它在脑海里立体起来,然后再加辅助线之类的就显得很容易了。
但是后来我才发现,这件事很多人都觉得很难。
其实空间思维还好,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游戏都能锻炼宝宝的空间感。
再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培养他们空间逻辑的变化了,感知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变化,感知物体的空间。
等宝宝可以帮忙做家务之后,通过收纳与放置培养他的空间思维。
宝宝把鞋“放进”鞋柜好么?把筷子放在“碗上”?把画板垫在“纸下”......
这些不都是小小的空间感建立的过程么?
成人世界里习以为常的东西,对孩子来讲,都如新大陆般神奇。
另外,玩具也是很好的锻炼空间感的选择。
用积木搭一座小房子,磁力片建一辆小汽车,建立立体空间的思维模式。
归纳总结和推理
1岁之后,宝宝就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了,他们会按照你提出的要求来做简单的推理。
比如积木接龙的时候,可以一块正方形,一块三角形,交替排列;
或是玩串珠的时候,红黄两色交替串,这就是最早期的逻辑推理中的AB模式。
就是类似于这种:
复杂一点的:
是不是有当年做数学题的赶脚了?
当然,对于1岁和2岁的小宝宝而言,逻辑启蒙或推理可能没有这么“数学范儿”,但是这种思维,从出生就存在,而且始终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生活中什么都可以拿来训练的,一个橘子一个香蕉,一个蓝色贴纸一个红色贴纸……
另外,你给宝宝发出的指令也可以增加一点逻辑推理的难度。
比如,能在画笔的盒子里拿出那套小石头图案的蜡笔么?
宝宝的逻辑解读模式就是“小石头图案的蜡笔→在大画笔盒子里→大画笔盒子在收纳柜里→收纳柜在CC房间里“。
这类小问题不仅能调动宝宝思维,还能训练他的推理和由此及彼的能力。
C妈说:
逻辑启蒙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渗透过程,不是说2岁不会数数不懂逻辑的孩子,到了3岁就可以自然会的。
我始终相信人类大脑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学识渊博。
而早期开发与干预,父母功不可没哦,父母“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陪伴的质量以及提供的“进阶式”玩具/教具都会各自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启蒙阶段,逻辑的重要性和英语一样,很大程度都是童子功,需要早开窍。
养育是一场细水长流的坚定,唯有它,争不成朝夕之间。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引导,就是最事半功倍的养育。
觉得文章有帮助,可以点击右下角收藏按钮,方便下次查看哦~
文章来源:CC爸妈公众号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