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热后,家长们会特别重视温度,依据体温来给孩子用药,判断孩子病情,那温度有这些作用吗?怎么看待体温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体温能测得准吗?怎么测量才最有效果?
今天咱们来简单讲解一下。
目 录
发热后体温高低可以反映什么?
如何判断孩子病情轻重、区分病毒细菌感染呢?
根据体温决定使用退热药吗?
发热时测量体温的作用有哪些?
怎么测量体温最好呢?
发热后体温高低可以反映什么?
误区一:体温高低能够反映疾病轻重程度
很多家长认为发热时,体温高说明病的程度重,低烧说明疾病轻。这种做法看似合理,其实是不对的,或者说不准确的。
发热是人体和病原(病毒细菌等)互相作用的结果。病原进入体内后,发生炎症反应,产生一些炎性介质,称为内致热原,这些物质传递信息给大脑,大脑体温中枢会下命令,将体温升起来,限制这些病原的复制和繁殖,身体开始燃烧产生热量,肌肉出现寒战表现,从而开始发热。
视频来自https://gfycat.com/
所以,从这里知道,发热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人体「自主」行为,如果是发热程度比较高,可能提示体内的炎症反应比较重,大脑的命令下得高,身体的执行力度比较强,而不一定是疾病更重。
说完理论,咱们上个例子吧,比如大家熟悉的幼儿急疹,好些孩子一发热就到39摄氏度甚至40摄氏度以上,但是幼儿急疹,肯定不是重症疾病。
不仅如此,有时严重感染时,不仅不会升温,还会出现低体温表现呢,比如28天内的新生儿及重度营养不良的孩子,如果得了较严重的感染,比如脓毒症,体温可能降到35℃以下,这和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内体代偿能力消耗过度有关。
那有没有一些疾病,如果体温高,提示病情严重呢?这当然有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手足口病,如果体温大于 39℃,或者体温大于38.5℃并持续超过3天,可能提示是重症的手足口病。
所以,发热时,不能单从体温判断疾病的轻重。
误区二:用体温高低来判断细菌病毒感染
我们也不能单通过发热的高低程度判断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之前确实有这个说法,细菌感染温度高,病毒感染温度低,但是现在早就已经被否定了。
特定的病毒或者细菌感染,确实有自己的发热程度,在从患者的症状,临床诊断出某种病原感染后,可以大体地估计下孩子以后发热的高低和趋势,但是如果想通过体温高低,区分细菌或者病毒感染,是不可能的。
比如咱们上面说的,幼儿急疹,就是病毒感染,发热可能会很高,但是有些细菌感染,比如某些大肠杆菌感染后,是不发热的。
如何判断孩子病情轻重、区分病毒细菌感染呢?
从临床表现初步判断病情轻重
需要通过皮肤颜色、精神、活动情况,是否呼吸急促或困难,循环情况和是否脱水,其他相关情况进行评估,给大家看个呼吸困难的视频:
上图中孩子呼吸这么费力,大家也能看出来吧?
好,咱们再说详细点吧,如果孩子:
全身皮肤苍白或者发灰;明显的病态、不能唤醒或者醒来后,不能保持清醒状态;呼吸频率>60次/分并且吸气三凹征明显或者胸壁下段凹陷;皮肤弹性差,10小时没有尿;出现前囟膨隆、颈部僵硬。
那大家一看上面表现,就能知道孩子一定病得非常重,那轻度和中度的呢?可以通过下表判断:
怎么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
大家都特别想明确区分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因为病毒感染不用使用抗生素的,而细菌感染时,大部分情况下就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了。
想把所有的细菌病毒感染都讲到是不可能的,就给大家讲讲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吧。
在病毒感染导致的上感时,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但是发热持续2-3天左右,会逐渐好转、消失。孩子的咳嗽流涕可能持续时间较久,鼻涕开始是清涕,后转为黄绿鼻涕(这时发热好转),再过几天又会变成清涕或直接消失。
在细菌感染导致的上感时,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发热可能会逐渐加重,不使用抗生素时,发热可能不会好转。流涕开始也是清涕,之后转为黄绿鼻涕,持续时间较久,并且黄绿鼻涕时,发热不会好转。
其他症状上,比如精神状态:病毒感染时,孩子在发热时精神状态不好,而发热之外的时间,孩子是活蹦乱跳的;如果是细菌感染,大部分情况下是发热之外的时间,孩子也会有不适表现,没那么精神。
再次强调,以上只能大概的区分典型的病毒或细菌性感染的表现,不是100%准的哦。
根据体温决定使用退热药吗?
发热了,家长们都想让体温赶快降下来,就想使用退热药。
但目前认为,退热的目的是让孩子舒服,不要单纯以降温为目的使用退热药。另外,在发热时,如果退热能降低脱水,减缓疼痛等,也要使用退热药。
所以,现在不是根据发热多少度而决定使用退热药了,并且英国的NICE发热指南中,退热药处理中,没有关于体温的规定,在更新的资料里,已经把温度提高到40摄氏度了,并且也是强调上面咱们提到的那几点是主要的,温度不是主要的了。
所以,如果孩子没有基础疾病,比如心脏病等,同时精神状态好,没有不适表现,发热了可以不用处理,如果孩子已经有不适表现了,在38摄氏度时,也能用退热药处理。
发热时测量体温的作用有哪些?
测量体温在发热护理中有很大作用。
第一,发热对人体有好处也有坏处,当体温在40摄氏度以下时,能增加免疫系统对病原的消灭工作,但是如果超过40摄氏度,这种效果可能就会减弱或者逆转了(动物实验证明,对人是否这样还不明确),这时候是要降温处理的,这也是上一条更新提到体温大于40摄氏度要使用退热药的原因。
第二,通过检测发热的热峰和发热的频率,可以粗略地评估疾病的情况。比如,如果孩子这几天,每日的发热最高温越来越低,发热的次数越来越少,那么一般情况下,疾病就是好转的,反之会提示有加重的可能性。
第三,某些疾病时,发热能提示疾病的轻重,比如上面咱们说的手足口病。
第四,对于某些疾病时,测量体温,及时给予退热药能避免孩子损害加重。比如最新的研究提示,在热性惊厥时,如果在体温大于38摄氏度时给与泰诺林退热,那么孩子这次病程中,再次出现热性惊厥的几率是降低的。具体看文章:热性惊厥,什么时候用退热药能预防呢?
怎么测量体温最好呢?
体温能测得准吗?
其实,我们想测量的是核心温度,也就是心、脑、肺、腹腔脏器的温度,为啥测量这些器官?因为他们重要呗。
但是咱们没法方便快捷无损地测量到这些部位的温度,不可能为了测温而进行穿刺,把温度计插到它们上面,所以,就找了接近核心温度的直肠测量,但是这个能完美体现核心温度吗?
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接近核心温度,但是有滞后性,比如核心温度可能到了39摄氏度了,但是肛门直肠温度才38.5摄氏度。但是已经这么久都用直肠温度作为标准了,就一直延续使用了。
但是肛温测量起来也不方便,所以,又发展了腋温、口温、耳温、额温等测量方式。其中,口温通常比直肠温度低0.6℃,家用耳温也非常接近核心温度。
图片来自:uptodate
但是,不论哪种方法,都是接近核心温度,都是测量时,那个点的温度,过点体温肯定就变了,但这也就够用了。
推荐哪种测量方法呢?
各国对于这些地方温度的测量的用法和推荐是不一样的,比如:
英国NICE认为,生后4周内的孩子,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4周-5岁孩子,可以选择腋温(电子或化学体温计)或者耳温(红外线体温计),不建议使用额温,因为不准。
美国AAP则认为,4岁以内测量肛温,4岁以上测量口温,腋温是不可靠的。耳温要在6月龄以上使用,正确使用时,结果很准,但是因为家长可能操作不对导致测量不准,所以不是首选。额温如果正确使用,测量结果是准的,在3月龄以上可以使用。
所以,现在各大儿科学会都没有统一意见,可见这个体温测量确实挺复杂的。
那我们是啥意见呢?
体温测量得结合着孩子的临床表现,一起评估决定如何处理。在测量时,使用一个体温计,每次都测量一个地方就行了。具体如下 :
对于4周内的孩子,测量腋温,当然这个基本用不到,孩子4周内基本不生病,一生病都得住院,也不用家长测量。
对于4周以上的孩子,测量耳温,简单方便,同时接近核心温度。当然,如果家长愿意进行肛温检测,当然没问题,如果想用腋温,也OK。但要记住哦,不能用乱了,一会腋温,一会肛温,都不知道怎么对比。
4岁以上的孩子,测量耳温,如果孩子愿意测量口温,当然也可以,还是得记住,使用一种方法测量,别混乱了。
怎么使用耳温计?
耳温计使用得是否正确,决定着测量是否精准。耳温计的探头要放到耳道的中央,对准鼓膜,耳道的正常弯曲以及耳垢都可能影响到测量数值,如果耵聍(耳屎)都堵住耳朵了,那就不要测量耳温了。
测量温度时,孩子要处于室温、平静状态,如果刚从外面进屋,或者孩子正常哭闹、吃饭、运动,建议等孩子平静15-30分钟再测量体温。
测量时,要将耳道拉直,方便探头进入耳道中央,对准鼓膜。有好些国外医院资料显示,对于1岁内的孩子,向后拉耳朵,而1岁以上的孩子,就像大人一样了,向后上拉,这样就能把耳道拉直了。
但是查了一些书,感觉这个1岁为界限不太准确,认为在3岁前,都应该向后拉,甚至是后下拉。
那到底怎么做?建议大人给孩子测量前,自己拉着孩子耳朵看看,如果向后时,看到的耳道更清楚,或者能看到鼓膜,那即使孩子2,3岁时,也向后拉,而不是向后上拉。
确保耳道直了就好办了,把探头插入耳道,按下开关,听提示就行了,一般也就3秒就OK了。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