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好好吃饭是很多父母都头疼的难题。吃饭的时候,宝宝不专注进食,而是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或是看着动画片,父母或爷爷奶奶们拿着碗追着给宝宝喂饭。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自己乖乖吃饭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宝宝自主进餐呢?
孩子是否能好好吃饭,实际上和喂养者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宝宝学吃饭的过程中,喂养者是不是帮助宝宝培养好的进餐习惯了呢?宝宝好好吃饭,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的,学会好好吃饭,这是宝宝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对于宝宝近期的健康和远期甚至成年期的健康也有重要的影响。喂养者应该让宝宝反复的尝试和练习。在这个过程当中,爸爸妈妈等喂养者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鼓励,要耐心的协助孩子,不能强迫或拿食物奖励或惩罚孩子。培养孩子好的吃饭习惯,一定要趁早,应该从添加辅食的初期就开始了。
可以试试以下这些小技巧,有助于帮助宝宝慢慢养成好的吃饭习惯。记住这几个要和不要吧!
四个要
要让孩子在固定的位置、固定的时间吃饭,吃固定的量。
这样有助于帮宝宝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让胃肠道功能的发挥有了规律,同时还能减少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宝宝进餐时来回走动,误食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或物体。
要尽早养成孩子自主吃饭的习惯。
孩子在7~9月龄的时候,口腔运动能力,还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觉、认知和行为能力已做好接受辅食的准备,开始对食物和吃饭表现出兴趣,比如伸手抢勺子、用手抓食物,当孩子有这些表现的时候,说明正是锻炼孩子自主吃饭的好时机,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抓握、玩弄小勺等餐具。等到宝宝10~12月龄的时候,已经可以拿起较小的物体,可以给宝宝准备些块状、条状的食物,尝试让他们自己抓着香蕉条、煮熟的土豆条、胡萝卜等自己吃。1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握住勺子、能够端起小碗,这时应允许并且鼓励孩子尝试自己吃饭。在刚开始自己吃饭的时候,食物会洒落,弄的餐桌比较脏乱,但是,也要让宝宝积极的尝试,不加以制止,等到2岁的时候,就会有较少的洒落了。
要让孩子吃清淡的食物。
一周岁内孩子的食物里不需要加盐,一周岁之后食物里的盐也应该少放,一定要养成孩子清淡饮食的习惯。清淡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孩子对不同天然食物的接受度,享受食物本来的味道。除了盐,还应该不额外添加糖和其他刺激性调味品。如果过早的给孩子吃“重口味”的食物,或者是添加了糖、盐等调味料的加工食品,会降低孩子对天然食物的兴趣,容易导致挑食、偏食等吃饭困难的问题。
爸爸妈妈要做好榜样。
爸爸妈妈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吃饭的时候也不要看电视、看手机等,要保持良好的进食行为和习惯,提升自己的营养素养,为孩子营造安静、轻松的就餐环境。每餐时间控制在20分钟,细嚼慢咽但不拖延。
四不要
不要用孩子爱吃的“零食”去代替正餐。
宝宝不好好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或其他喂养者们就会担心宝宝吃不饱,在饭后马上喂饼干、零食等,这样实际上会影响下一次加餐或正餐的饱腹感,导致下一餐宝宝也没有想吃饭的感觉,……这样就变成了恶性循环。如果宝宝有一餐吃的比较少,可以到了加餐的时间可给予少量的水果、坚果、奶制品等,到饭点的时候再安排正常量的正餐。这样更有助于宝宝摄入充足的营养。
不要追着喂饭。
要养成专心吃饭的习惯,吃饭的时候不能玩玩具或看电视等。专注吃饭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有助于帮助宝宝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锻炼自主意识。追着喂饭会进一步降低宝宝自主吃饭的能力。
不把食物当成奖惩的措施。
对孩子偏食和挑食的习惯不要指责,应先鼓励孩子多选择不同种类的蔬菜。进餐时孩子受到指责,会影响情绪,最后影响食欲及食物的摄入、消化和吸收。父母过分的干涉,如给予奖惩或惩罚,也会对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起负面作用,从而降低他们对某些食物的喜好,并且引起饮食质量的下降。
不要用食物安抚哭闹的孩子。
孩子哭闹时不少家长包括老人都喜欢给孩子一些糖果、巧克力等零食来安抚孩子,这样的做法虽说可能有助于安抚孩子的情绪,但不利于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
研究显示,孩子哭闹时家长经常用糖果、零食等食物安抚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在情绪低落时出现暴饮暴食的行为。家长的这种安抚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食物具有安抚情绪的作用,进而让孩子在将来遇到挫折时更倾向于采取这种方式来寻求安慰。所以建议孩子哭闹时家长避免用好吃的来安抚孩子,可以多用语言、肢体等方式进行安抚,或者抱着孩子看看窗外的风景、有意思的事物,转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