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邀请闺蜜来家里做客,亲自下厨给她做几道拿手好菜。
闺蜜来到我家后,看小叶子和小铃铛一个颤悠悠地削着茄子皮,一个踩在小椅子上洗着菜,当即用看后妈的眼神看着我:“又不是旧时代了,现在哪还要孩子干这些,你也真是的。”
说完,她又蹲下身来唤了个孩子出去玩,谁知俩娃干活干得正起劲,完全停不下来。
午饭时,看俩娃叽叽喳喳地炫耀着“生菜是我洗的”、“这个茄子是我削的”,闺蜜感慨万千:我以为孩子做家务是吃苦,没想到他们竟然乐在其中。
其实对孩子来说,做家务和垒积木、戏水都是玩的一种。所谓“家务辛苦”,却是成年人定式思维剥夺孩子探索家务的大乌龙。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舍不得用孩子,才是真的害了他
前段时间,刷爆网络的河南小伙饿死家中的案例,给所有父母都敲响了警钟!
23岁大好的青春年华,无疾无病、四肢健全的杨锁居然饿死在家中。
据村民所说:杨锁并不是饿死的,而是懒死的。
父母相继去世后,18岁的杨锁在家坐吃山空,很快沦为到村里讨饭吃的境地。有人帮他介绍工作,可他不是嫌累就是太懒,都不了了之。
重回家中的杨锁懒得变本加厉,甚至连衣服也不洗,脏一件扔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他都挂在屋檐上,放坏了也不自己动手做饭。
大雪后的某一天,杨锁在饥寒交迫中走到生命的尽头。
杨锁的死与父母的娇惯脱不了干系。小时候的杨锁活泼聪明,父母舍不得他受一点苦,哪怕父亲去世,母亲也拖着病体承担一切农活、家务。
长期的索取让杨锁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子,非但不体谅母亲的不易,有时还会打骂母亲。
这一极端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父母无法照顾孩子一生,无原则的宠溺不是爱,而是苦痛的根源。
用进废退,适者生存。舍不得用孩子,才是真的害了他。
做家务的孩子,更幸福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做家务跟不做家务的孩子相比,成年后就业率为15:1,而且婚姻也会更幸福。
细思之下会发现,这一结果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承担家务的过程中,孩子不仅分工合作意识加强,个人责任感也大大提升。这类孩子很早就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我们必须有所承担。
这一认知让孩子无论在学业、事业还是情感上,都赶超同龄人,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享受生活。
此外,与不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做家务的孩子在独立性和动手能力方面也更具优势。
儿童做家务年龄对照表
2-4岁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格外好动,语言系统逐渐成型,尤其喜欢跟别人玩耍,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
父母应当以玩乐的形式引导孩子做家务,比如:让孩子丢垃圾、传递物品或信息、收拾玩具等。
孩子非但不会嫌累,反而会把做家务当成是游戏,还会因有父母陪伴而格外开心。
5-7岁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较前的自尊心,审美意识初步觉醒。父母在说话时要多注重孩子的心情,可能与朋友的一句无心之言,都会在孩子心理蒙上一层阴影。
在家务分工上,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挑选衣物、收拾书包、清洗蔬菜、摆放餐具、将衣服毛巾摆放整齐等。
这样不但大大解放了父母的劳动力,还帮孩子为入学做好准备。
8-12岁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学习能力大大提升,自主意识增强,越发注重个人隐私,已经具备成为小大人的潜质。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多让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比如:和孩子一起决定三餐、教孩子做饭、带孩子采购生活用品、让孩子整理卧室、清洗自己的内衣、参与家庭大扫除等。
8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很懂事了,父母可以多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沟通交流,遇事和孩子多讲道理,切勿还混过关或强行镇压。
在父母下意识的培养下,孩子的责任感在这一阶段将赢来大幅提升,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大有裨益。
家务注意事项
1.调节好家务的分配
做家务的习惯要慢慢培养,逻辑上应当以由简到难、由少到多的顺序展开,不能一蹴而就。
家务的分配不是一成不变的。父母在孩子学会各种家务后,可将家务划分几个部分,每周轮换享有选择权,把家务变成游戏。
2.时常夸赞孩子
孩子做家务时,父母应当以鼓励、夸赞的态度为主,多给孩子正面的引导。
毕竟让孩子做家务的重点不在于一次两次做得好不好,而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语气生硬、过度挑剔容易触发孩子的抵触心理,反倒损伤亲子感情。
家务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父母最好以身作则,共同参与到家务中来。
3.莫用金钱做奖励
许多父母习惯用金钱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其实派妈是不赞同这个观念的。金钱奖励的方法无形中将家务赋予金钱交换的意味,容易把孩子养成斤斤计较的性格。
父母可以制作一个荣誉殿堂,每次孩子做家务可以得到相应的荣誉星星,当荣誉达到一定量时,可以兑换玩具、图书、出去玩的机会等。
如此一来,既达到了激励孩子的目的,父母还可以调控孩子的金钱观,防止孩子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