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相似,是儿童期常见的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本文将详细介绍疱疹性咽峡炎的特点,和手足口病的异同,以及家长关心的治疗、护理和预防方法。


Q1: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A:疱疹性咽峡炎是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多由柯萨奇 A 组病毒感染引起,其他常见的病原包括柯萨奇病毒B型、埃可病毒、肠道病毒A71型。肠道病毒传染性强,不同血清型的病毒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均可患病,尤其容易在幼托机构、早教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爆发流行。


Q2: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A:疱疹性咽峡炎最主要的症状是发热和咽痛,儿童通常以突然出现的高热起病,有时可合并发生热性惊厥。


对于不会表达自己的婴幼儿,常见的症状包括厌食、流涎、呕吐、烦躁不安等;年长儿童的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头痛、咽痛、吞咽困难和腹痛等。


医生检查身体时,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口腔后部的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枚1-2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3-4mm的小溃疡。疱疹或溃疡的数量一般不超过10个。


绝大多数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病程自限,预后良好,发热一般持续2-4天,疱疹和溃疡1周左右逐渐痊愈。


Q3:需要做哪些检查?


A:疱疹性咽峡炎可以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确诊,无需进一步化验检查。不过,病程初期的血液检查可能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1-2日后复查,往往有自行下降的趋势,不应该被误认为细菌感染而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Q4:和手足口病有什么异同?


A: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由同一组病毒感染引起,但病毒亚型略有不同:



手足口病除了口腔疱疹外,还会出现皮疹,以手、脚、臀部最为常见;此外,手足口病的口腔疱疹多分布于舌头和颊粘膜上,有时牙龈、上颚也可发现;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主要分布于口腔后部(见下图)。



⬆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


另外,据流行病学统计,我国流行的疱疹性咽峡炎疫情以轻症感染为主,并发症罕见;而有些手足口病的病例可能会发展为重症,出现心肌炎、脑炎等情况,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由肠道病毒A71型感染导致时) 。


Q5:如何治疗和护理?


A:目前没有任何抗病毒药物证实对肠道病毒感染有效,治疗和护理的重点是缓解不适,预防由于咽痛、进食减少造成的脱水。


当孩子因为发热感到不舒服时,可以按需使用退热药物。


进食凉软的流食、半流食,盐水漱口等方式有助于缓解咽痛,不推荐使用含有表面麻醉剂、抗炎药物或薄荷醇的喷剂治疗,这类药物对于年幼儿童并不安全,使用风险超过了可能的益处。喉咙疼痛可以用温和的止痛药治疗,例如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这些药物需要根据体重,而不是年龄来决定药物剂量。治疗量和退热时使用的剂量是一样的。


Q6:什么情况下应该看医生?



A:虽然重症的疱疹性咽峡炎病例十分罕见,但当出现以下警惕症状时,提示孩子病情重,应该及时就医:


发热超过3-5天没有消退的趋势;

口腔疱疹或咽痛持续5天没有好转;

无法摄入任何液体,超过6-8小时没有小便;。

频繁呕吐、头痛、颈部僵硬、视物模糊、抽搐;

精神萎靡、昏昏欲睡,或烦躁不安、难以安抚,即使体温正常也是这样;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青紫。


Q7: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A: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粪-手-口途径传播,但患病儿童的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均有传染性,而且即使痊愈,粪便中排出病毒的时间可长达数星期。


所以,以下措施有助于减少疾病传播:隔离患病儿童至症状痊愈;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看护人接触儿童前、为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参考文献:

1. UptoDat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herpangina, last updated: Oct 10, 2018.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中华儿科杂志, 2019,57(3) : 177-180.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