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密集地收到了大家关于上学时间的询问:
听说男孩最好晚一年上学啊,要不要这样?
我家是8月底的,要不要推迟一年入学?都说晚上学对孩子好,那么是不是也晚上幼儿园呢?
问的人很多,我也周围一打听,发现还真的有不少真实故事,为了早上或者晚上学,改户口本的。还听说,有8月份预产的父母,已经在考虑催生或者剖腹产了。
那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解题思路。
这个说法到底哪里来?
记得在《爸爸去哪5》中,4岁的嗯哼还没有上幼儿园,霍思燕当时的解释:“晚上一年幼儿园,是给男孩子最好的一个礼物。”
但没想到,这句话竟然就成了一个“结论”,也是给我提问中大家引用最多的。
而且都是顺着这个思路说,小学竞争更加激烈,要求更高,小学更要晚上吧。
那就先来还原事实,为啥会有这样的结论呢?
孩子上学一定是需要做准备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谈“幼小衔接”。
但“幼小衔接”绝对不只是衔接学科知识,而是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坐姿、能够听从指令、基本的专注力和自控力、基本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之前分享的《养育男女的确有别,用对了你就赚了》就提过,男女发育的确有差别,平均来看,女孩比男孩更早说话、有更强的情商水平(换到大白话,在学校里会更遵守老师的要求)。
这也就是为啥很多男孩父母会想到晚上一年学。
另一方面呢,有一些父母会考虑的是身材因素,这一点在美国很常见。
美国非常注重体育活动,最受欢迎最有领导力的绝对不是成绩最好,而是某些热门体育活动好的。父母就会考虑如果身材太小,会导致体育活动无法参与而不合群。
说白了,上面提到的种种例子都是围绕“马太效应”展开的,也就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年龄更大发育更成熟的孩子,进入学校后成绩更好、规范更好,更容易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关注,从而会愈来愈好,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谈任何问题解决之道,我们就需要先还原事实。上面这些虽然每个都能有反例,但的确从大数据平均值来说,都是有道理的。
问题不只有“晚不晚”
看到这里,估计不少人都要感叹,你看,就是有道理的,就该晚上学。别着急哈,继续看完我下面的哈。
还原事实后,我们下面要讨论的是应对策略。
做好了不后悔准备了吗?
每次有人来问我选择时,我都会尽力帮助对方想象一下,做出这个选择后“最坏的结果”。
那“晚上一年”的最坏结果是什么呢?
已经晚了一年,孩子仍然没啥优势,上了学仍然是各种问题,经常被老师叫家长;
被同龄人“嘲笑”,因为年纪最大的,而且也许年纪大,但各方面又没优势;
再说点极端的,也会有人说,晚一年找工作啥的都没优势。
这些也都是可能性,那如果你选择了“晚一年”,你就要想清楚,自己能够接受这些最差结果,而不是只盯着“最好结果”的幻想。
区别主动和被动的差别
“孩子大了就好了”,这是最大的育儿谎言之一。
如果早期家庭启蒙没上心,想着“晚上一年学校”作为“救命稻草”,大概率你会失望。
知识技能,比如数数写字,其实真的好教,我们这代的孩子都不笨,即使前面拉下了,家长逼一逼基本上都逼得上来。
真正难的就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素质,就是我前面谈的那些自控力、专注力等。
这些如果真的只靠“等一等”,很少能够“等到”。换句话说,如果真的能“等到”,那大家都“等一年”,上学年龄往后推不就行了?
所以,应对策略里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这是完全不同的。
在行动上,把“按时上学”作为目标。从小注重早期启蒙,明白幼小衔接除了知识还有很多好习惯的培养。
在心态上,真的努力后再评估孩子不行时,让“再等一年”作为“托得住”的准备。
“等一年”,是每个家庭的选择权,但绝对不是啥都不做。
没有一劳永逸学会见招拆招
我们这代人,早上学和晚上学的都有,你说差距存在吗?大部分人其实都想不起来了。
周围的父母们,有抢跑鸡娃,孩子的确很争气的;那也有同样抢跑,父母被气得心梗的。有平常心对待的,抓大放小,孩子也很顺利;那也有啥都不管,孩子就“不行”的。
所以啊,做选择,包括现在有了“早上学”和“晚上学”的选择,对我来说,不是去借鉴外人的例子。
而是告诉自己,尽力努力,但别焦虑,真的孩子慢了一点,我也还有“底线”选择。
不要让自己成为除草机父母,把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坑都提前先铲平。
一个人的成长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最怕的就是小时候“波澜不惊”,长大后一点涟漪都成了“惊涛骇浪”。
既然每次谈这个话题,总有一群人拿“马太效应”举例,那最后我不妨把这个故事说完。
曾经有位国王临出门前,给了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让他们去做生意,等回来看成果。
第一个仆人用一锭银子赚了十锭,国王奖励他十座城;第二个仆人赚回五锭,国王奖励他五座城;第三个仆人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所以什么都没有赚到。
这时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手中的一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说道: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当我看完这个故事时,我的解读角度却是,这三位是同样的起点,面对同样不确定的未来,但当下如何努力,就能换来之后完全不同的结果。
不要只看结果,觉得那是强者更强,而忽略成为“强者”之前的所有铺垫。
从来没有一条好走的路,只不过有人会把任何一条路都走好。希望你我都有这样的心态和格局。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