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试过把小宝宝放在镜子面前,或者摆一面镜子在宝宝面前,然后看宝宝的反应?
大多数大于两个月的宝宝都会觉得,镜子是很有趣很好玩的东西。他们会对着镜子微笑,会发出声音甚至嘎嘎大笑!
可是,为什么宝宝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他们看到自己后想到了什么呢?
其实,那只是社会性微笑罢了~
早在 1972 年就有人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贝拉·阿姆斯特丹(Beulah Amsterdam)当时就很想知道,宝宝们是不是已经知道镜子中的是自己了。
但是因为小宝宝们根本不能用语言沟通,所以根本不能直接问「你看到了谁啊?」。这可怎么办呢?
阿姆斯特丹就想到了使用之前用在动物身上的一个实验:「胭脂实验(rouge test)」(这个实验也叫做「镜子自我识别实验(mirror self-recognition test)」)。
理论上,如果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脸上有任何脏的地方,我们就会想办法去擦干净。
所以,如果宝宝在镜子面前发现脸上有东西,如果宝宝知道镜子中的是自己,宝宝应该就会用手去碰自己的脸,而不是镜子中的脸。
基于这个想法,阿姆特斯丹在成功地召集了 88 个 3 个月到 24 个月的健康的宝宝们之后,让妈妈在自己的宝宝完全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往宝宝的鼻子的一侧涂上一点红色胭脂。
随后,宝宝会被妈妈带到镜子面前并尝试让宝宝的注意力转移到镜子面前。阿姆特斯丹这时候就开始记录宝宝们的各项反应。
结果他发现,12 个月之前的宝宝们对鼻子上的红色胭脂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些宝宝们只会对着镜子笑或者发出开心的声音,很少一部分还会亲一亲或者碰一碰镜子,但是没有一个会主动地碰自己的脸。
其实,这些行为都只是社交性的。这些宝宝们很有可能认为镜子中还有另外一个宝宝在陪自己玩呢!
而从 13 个月开始,孩子们似乎能开始发现镜子中的自己,因为孩子们再也没有像之前那么喜欢看镜子了。
但是真正能证明镜子中的是自己,是从 24 个月左右开始的。这些孩子会很准确地去触碰脸上的胭脂,而不是去触碰镜子中的反射。
哈哈,这个研究很有趣,可是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当然有意义!当宝宝能够发现镜子中的自己,就是能够区分自己与其他人是不同个体的时候,就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候。
想想看就知道,阿姆特斯丹的这个研究结果跟孩子的社交发展相吻合:孩子们通常会在两岁左右开始快速地发展自己的社交行为,直接进入平行游戏期。
在这里,很多家长会发现,这跟以前说过的「心智理论」的观点有一点像啊!
是的,很多心理学家们都认为,自我意识的萌发跟心智理论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自我意识的发展会提升孩子的自我理解能力和社交能力。
这是因为,只有当孩子明白自己与其他人是不同的,才能够区分「你我他」,才能理解其他人的感受跟自己不一样,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你想的跟我想的不一定一样。
但是,孩子真的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够发展自我意识吗?
其实,自从阿姆斯特丹完成了 1972 年的那个研究之后,有很多研究人员也对此做了更多的研究。
起初的研究发现,孩子似乎都会在 18 到 24 个月的时候能够识别镜子中的自己。所以,这些研究人员认为,自我意识的萌发是随着成长自然而然地发展的,不需要外部的干预。
但是,这个观点并不正确。后期的研究发现,家庭的育儿风格会影响到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 2004 年就有一项研究对比了三种家庭育儿风格对自我意识的影响。这三种育儿风格分别是:
•近端育儿风格(proximal parenting style)。使用这种育儿风格的父母会与孩子会有更多的皮肤接触,更注重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 远端育儿风格(distal parenting style)。使用这种育儿风格的父母会与孩子会有更多的面对面交流,更注重孩子的独立能力。
• 混合育儿风格,也就是把前两种混合使用,这即会帮助孩子独立,也希望孩子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仍然使用了胭脂实验。结果发现,接受了近端育儿风格的孩子的自我调解能力更好,但是接受远端育儿风格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得更快。
这个结果在 2015 年的研究中再次被证明了。
这个研究发现,宝宝从 9 个月开始就有可能通过胭脂实验了!
这些研究都一次又一次地证实,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会跟随着一定的规律。在 2003 年,菲利普·罗查特(Philippe Rochat)把自我意识的发展分成 5 个阶段:
阶段 1:宝宝知道「那里有个镜子」。
与其他的动物不同,宝宝自从出生后似乎就有天生的能力来区别镜子中的图像来自于反射,而不是周围环境的延伸。
这个理解很重要,因为当宝宝看到自己的反射的时候,宝宝能够发现,镜子中有另外一个宝宝!
阶段 2:宝宝知道「镜子里有个模仿我的宝宝」。
这时候的宝宝不仅仅发现镜子中有一个宝宝,他们还发现,自己做出的任何动作的时候,镜子中的宝宝也会做出同样的动作。
也就是说,宝宝在这个阶段会发现,镜子中的宝宝跟自己有一点关系。
阶段 3:宝宝知道「镜子中的宝宝是我!」。
这时候的宝宝不再认为镜子中的宝宝会看着自己模仿自己,他们知道,那个宝宝就是自己。
阶段 4:宝宝知道「我永远是我」。
这个阶段的宝宝不单单知道「镜子中的宝宝是我」,还知道「照片中的也是我」。也就是说,即使父母给宝宝看宝宝以前穿着不同衣服的照片,宝宝也知道照片中的是自己。
阶段 5:宝宝认识到「别人眼中的我」。
这时候的宝宝不单单能够以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了,也能根据其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这个阶段的宝宝会能够感觉到骄傲、羞耻、嫉妒和同情,会开始因为害羞而限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宝宝的心智理论已经表达出来了。
宝宝的这 5 个阶段的发展时间再也不像之前所认为的一成不变了,而是能够通过外部的干预来帮助孩子发展更好的社交能力。
那我该怎么帮助宝宝发展自己的自我意识呢?
其实,之前在关于心智理论的文章中已经给出一些能够帮助孩子发展的例子了。但是,既然前面提到研究人员会使用镜子和照片来研究孩子的自我意识,那这些也是帮助宝宝认识自己的工具。
接下来是一些父母能够做的例子:
在镜子面前与宝宝一起做有趣的表情
其实,很多爸爸们都可能已经在宝宝面前做一些古怪搞笑的表情了。这时候加上一个不易碎的镜子,让宝宝也能看到镜子中的表情就会更有效了。
父母在镜子面前跟宝宝做一些夸张有趣的表情或者随着音乐跳舞,不单单会让宝宝觉得好笑好玩,宝宝也会慢慢地发现,其他人跟自己不一样,其他人也会有自己的感受。
比方说,一个很好的舞蹈就是《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翻阅以前的照片
对于年龄比较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翻阅相册不单单能够促进孩子的自我认知,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家庭成员的面孔的认识。
这时候,父母还可以指着那些面部表情很有趣的照片问问孩子:「你觉得这个人看起来开心吗?」。
在指着照片的同时使用与感觉有关的词语可以让孩子把面部表情与心理感觉做联系,这有助于孩子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感觉。
总 结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件很复杂,但是很有意义的过程。毕竟,这与社交能力息息相关。
这是因为,只有先认识自己,先理解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才能与其他人打交道,才能延伸至外部的世界。
- 参考文献 -
Amsterdam B. Mirror self-image reactions before age two. Dev Psychobiol. 1972;5(4):297–305. doi:10.1002/dev.420050403Keller H, Yovsi R, Borke J, Kärtner J, Jensen H, Papaligoura Z. Developmental consequences of early parenting experiences: self-recognition and self-regulation in three cultural communities. Child Dev. 2004;75(6):1745–1760. doi:10.1111/j.1467-8624.2004.00814.x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