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世界里,给孩子找出发热的原因并不简单。这甚至对于儿科医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毕竟,发热可能是孩子的唯一症状,小一点的孩子也可能说不出哪里疼,更何况,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儿科就是一门哑科。


而其中的一个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忽视,或者被其他表现给误导的原因是,泌尿道感染。


目 录


1. 到底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2. 那病原体是怎么进入尿液里的呢?


3. 那男孩的尿道长,是不是就不会有泌尿道感染呢?


4. 既然发热可能是孩子的唯一症状,医生是怎么确诊的呢?


5. 验尿后,怎么解读报告


6. 如果孩子发热,怀疑泌尿道感染但是还没有确诊,要接受治疗吗?


7.孩子好转了!还需要注意什么,做点什么吗?


到底什么是泌尿道感染?


要懂得什么是泌尿道感染,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泌尿道,知道尿是经过哪几条路被排出的。



由上图可以看到,通常来说,尿液一旦被两边的肾给制造出来后,就会经过每个肾独有的输尿管被放到膀胱储存着,一直到准备尿出来的时候从尿道里排出。


而泌尿道感染,就是指在从肾到尿道的任何一个部分被某个对尿道有害的病原体「劫持」后,让人觉得非常不适的情况。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没有任何症状的孩子的尿里意外地发现了细菌,通常我们并不会去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题外话:我们会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无症状菌尿」)


那病原体是怎么进入尿液里的呢?


在泌尿道感染里,病原体有两个进入尿液里的「路线」。


从尿道往上升的路


这是泌尿道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方式了。


理论上,尿液从生产到储存的过程中都应该是无菌的。尿液本身的浓度、酸度和存在的抗体可以抑制大多数细菌的生存。



而且,因为尿液是在肾脏中持续地生产并单向地运输,再加上膀胱的构造,尿液不应该能够从储存的膀胱里回流到输尿管里。


况且,我们在小便的过程中,在膀胱里储存的无菌尿液会通过物理的作用把尿道里可能存在的病原体给「冲走」。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保护我们自己的泌尿系统不被外部的病原体给侵入。


但是有时候,当这些保护措施的某一项没有做到位,比方说,有一些孩子的反逆流结构不健全,尿液能够从膀胱回流到输尿管里;或者说,因为孩子在学会了憋尿后会长时间地憋着,使尿道的清洗频率变得更少。


这时候,在尿道附近的病菌,特别是从肛门被带到尿道的肠杆菌就有机会从尿道慢慢地「爬进」膀胱里或者更高处,引起泌尿道感染。



当然,光靠保护措施的失灵还不够。通常来说,这些病菌的身上还长满了菌毛。这些菌毛也是病菌侵入我们的泌尿系统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些菌毛就像触手那样,能让病菌牢牢地抓住泌尿道表层的细胞以防被冲走。


而在某一些少数情况,病原体并不是由于保护措施的失灵自己进去的,而是有人为帮助的。这种情况通常在需要插入导尿管的孩子上比较常见。


由于导尿管是从尿道外部插进膀胱里的,如果无菌技巧没有做好或者放置导尿管的时间过长,就有可能把任何病原体(也就是说包括病毒和霉菌)从外部带进膀胱里,并给时间让病菌在导尿管这个异物上繁殖。


从肾脏往下降的路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由这条路径引发的泌尿道感染是非常不常见的。但是对于新生儿,有一些医生认为这可能是新生儿的主要感染途径。


当某一种病原体侵入了我们的身体之后,它们能够通过血管这个「快速通道」,通过血液的流动直接到达各个内脏,其中就包括肾脏。



不过不管是从哪一条路径导致的泌尿道感染,由于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对病原体产生攻击,当战场是在膀胱的时候,就会引发膀胱炎;当战场是肾脏的时候,就会导致肾盂肾炎。这些炎症就会让我们的身体产生症状,让我们不适。


那男孩的尿道长,是不是就不会有泌尿道感染呢?


由于男女的不同生理构造,男孩子的尿道比女孩子长,这解释了为什么男性患泌尿道感染的几率比女性低。


但是这并不代表男孩子就不会有泌尿道感染。其实根据统计发现,在一岁之前,男孩子反而比女孩子更容易患上泌尿道感染。


具体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是另外的一些统计还发现,这可能跟包皮有一点关系。统计发现,没有割包皮的男孩子比割了包皮的男孩子患泌尿道感染的风险高出了 4 到 8 倍。



等等!虽然表面数据上是这样的,但是美国儿科学会发现,绝大多数不割包皮的孩子并不会患上泌尿道感染。所以不要单单因为读到这里,单单因为这个原因而带上孩子去割包皮。


为什么包皮跟泌尿道感染有关系?科学家们用研究结果给出了两个解释:


1可能是因为没有割包皮的皮肤更容易被病菌吸附。


2可能是因为尿道被包皮挡住了,使尿液不容易排出。


这两种情况都会随着成长,在一岁左右有所改变。但是不管如何,男孩子还是有可能患上泌尿道感染的,不能单单因为性别被排除在外。


既然发热可能是孩子的唯一症状,医生是怎么确诊的呢?


验尿大一点的孩子还能告诉医生们到底哪里疼,可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发热真的可能是泌尿道感染的唯一症状。


即使医生们发现咽喉或者其他地方有炎症,也并不能因此排除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当然,同时感染两处的几率是非常低的,所以也不应该过度检测)。更麻烦的是,医生们也不能通过发热来区别到底是膀胱炎还是肾盂肾炎。



所以,验尿就成为了医生们确诊的唯一途径。目前大多数机构都建议对以下的情况取尿做化验和培养:


当怀疑两岁前的孩子有泌尿道感染并满足任何以下条件:泌尿道感染的病史,发热超过 39 摄氏度、持续超过 24 小时或者找不到原因,病态表现,非黑色人种(题外话:这可不是种族歧视,只是黑色人种比较不容易患泌尿道感染;如果非要说是种族歧视,那歧视的是皮肤偏白的那些人)。如果孩子被割了包皮,则需要满足前面的至少两个条件。


当怀疑两岁以上的孩子有任何泌尿道感染的症状:腹痛、背痛、排尿困难、尿急、尿频、尿失禁、肉眼血尿。如果孩子被割了包皮,则需要满足至少两个症状。


• 任何有泌尿道生理结构异常或者有家庭泌尿道异常史,并且发着烧的孩子。


用来化验和培养的尿液应该是「干净」的。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这意味着在获取尿液前应该首先用水清洗尿道周围,然后小便时,先尿到马桶里一部分用来冲洗自己的尿道,然后憋住,再用无菌容器接住剩下的尿液(这在医学上叫做「中段尿」)。


但是由于没有经过入厕训练的孩子通常不会憋尿,以这种方式来获取尿液并不合适。这时候,通常需要使用导尿管或者耻骨上抽尿的方式来获取尿液。



获取「干净」的尿液之后,尿液应该尽快地送到检验部门进行化验和培养。如果送得太迟,结果就可能不准确了。


验尿后,怎么解读报告


通常来说,化验是通过把试纸放入尿液中一会儿,然后放入机器自动解读的。有时候,检验人员还会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尿液来确定细胞数量和晶体。


化验的好处就是快。患者通常能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拿到结果。这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报告中的两个结果:亚硝酸盐和白细胞。


亚硝酸盐


正常的尿液中含有硝酸盐,但是不应该存在亚硝酸盐。尿液中的亚硝酸盐是来自于肠杆菌的转化,所以如果在尿液中发现了亚硝酸盐,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泌尿道感染了。


但是,如果尿液积攒的时间没有达到 4 个小时,或者导致泌尿道感染的病原体不是肠杆菌的一种,那这个检测结果有可能是阴性的。


所以在这里,显性的结果告诉我们很有可能有泌尿道感染,但是阴性的结果不能排除泌尿道感染。


白细胞


理论上,所有的泌尿道感染都会引发炎症,所以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也应该会因此增加。目前公认的是,当尿常规里的每个高倍镜视野(HPF)的白细胞数量大于或者等于 5 个的时候(5/HPF),就要考虑泌尿道感染。



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化验试纸的敏感性、病程过早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候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不会增加。


而且,白细胞的增加不一定代表着泌尿道感染。有时候其他的原因,比如川崎病或者在靠近泌尿系统的任何炎症都有可能增加尿液中的白细胞。


所以,这两个结果虽然能够快速地指导是否是泌尿道感染,但是真正能确定泌尿道感染并告诉我们该使用什么药物来治疗的是病原体培养。


病原体培养


对病原体的培养能够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病原体导致的感染,而且能够告诉我们这个病菌对什么药物敏感,对什么药物有耐药性。这有助于指导我们使用正确的药物来治疗。



但是病原体培养有两个大缺点:


1.所需时间太长。大多数病菌需要 48 到 72 个小时才能培养出足够多的数量来确定类型,而病毒或霉菌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2如果在获取尿液之前有服用抗生素,则可能会干扰病菌培养的结果。


那什么时候是阳性的呢?这取决于获取尿液的方法和病菌的数量:


•  如果是中段尿,也就是之前说的要冲一下憋一下获取的尿液,每毫升的同一种细菌数量达到或者超过 10 万个菌落数(100000 CFU/mL)就是阳性。


•  如果是通过导尿管获取的尿液,每毫升的同一种细菌数量达到或者超过 5 万个菌落数(50000 CFU/mL)就是阳性。


•  如果是耻骨上抽尿获取的尿液,只要每毫升任何细菌数量达到或超过 1 千个菌落数(1000 CFU/mL)就是阳性。


如果孩子发热,怀疑泌尿道感染但是还没有确诊,要接受治疗吗?


当然要!目前美国儿科学会对于小于两岁的孩子再也不建议等待验尿,甚至是化验结果了,而是根据孩子患泌尿道感染的几率高低来决定是否开始治疗。


这是因为,如果孩子因为泌尿道感染而不早一点发现不去治疗,不单单会不舒服,还可能发展成尿脓毒症;况且如果影响到肾脏,就可能会导致肾脏纤维化、高血压甚至终末期肾病。


所以,如果孩子发着烧,我们不能干等着培养结果出来,因为每一小时的耽误,肾脏纤维化的风险就会增加 1%,等两天意味着风险增加了几乎 50%!



这时候,医生通常会直接使用口服抗生素作为经验性疗法。如果宝宝小于两个月,或者孩子呕吐得很厉害,那医生会选择让孩子住院从孩子的静脉给予抗生素。


等培养结果出来了,医生可以根据结果选择继续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或者换另外一种药物。


如果孩子并没有发热,那孩子患肾盂肾炎的几率就比较低。这时候,医生可以选择在看到化验结果或者等待培养结果出来之后在给出适合的药物。


不管如何,家长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整个疗程让孩子准时地服用药物治疗,不能因为孩子的症状好转就擅自停药。


通常来说,孩子的症状在开始服用药物之后的 24 至 48 小时的时间内会有明显的好转。


孩子好转了!还需要注意什么,做点什么吗?


在治疗的过程中,家长要保证孩子的水份摄入足够充足并且可以摄入药物,同时可以注意孩子的症状和小便是否有变化。


如果孩子不能摄入药物、症状在 48 小时内没有好转,或者小便开始有大量的泡沫(可能是蛋白尿)、变红(可能是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或者有异味,应该尽快联系医生。


疗程开始后,孩子再也不需要重新验尿来确定治疗的效果。在 2003 年就有研究证实,不管孩子是否住院或者在 48 小时后症状是否有好转,验尿结果都会呈阴性。所以重新验尿并不会带来任何指导作用,只会增加家长的费用。


如果孩子有肾病的家庭史,或者是由泌尿道感染导致的发热,那大多数机构,包括美国儿科学会和英国国家健康与卓越护理研究所(NICE)都建议做个肾和膀胱 B 超,以此确认或排除泌尿系统结构性问题、膀胱输尿管逆流、肾脏纤维化和肾脓肿。


总 结


泌尿道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泌尿系统后引发的炎症。通常是由尿道上行性感染,但是也可能是血原性感染。男女孩子都可能发生。


发热可能是孩子的唯一症状,所以验尿就成为了关键。通过获取「干净」的尿液化验并培养,可以指导医生治疗,但是这不能成为推迟对发热孩子的治疗的理由。


通常治疗是通过抗生素,孩子应该在一两天内好转,但是即使好转都应该按时服用整个疗程的抗生素,千万不要擅自停药,并摄入足够的水份。


家长可以注意孩子的症状和小便变化。如果没有好转,或者孩子无法服用药物,尽早联系医生。


如果孩子在生病的过程中有发热,等孩子好转后,通常需要做一次肾脏与膀胱 B 超来检查泌尿系统,但是不需要重复验尿了。


- 参考文献 -

O'Donovan DJ.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neonates. UpToDate. 2019.Shaikh N, Hoberman A.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children: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UpToDate. 2019.Shaikh N, Hoberman A.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older than one month: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UpToDate. 2019.Shaikh N, Hoberman A.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infants older than one month and young children: Acute management, imaging, and prognosis. UpToDate. 2019.Palazzi DL, Campbell JR. Acute cystiti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in children older than two years and adolescents. UpToDate. 2019.Palazzi DL, Campbell JR. Acute cystitis: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in children older than two years and adolescents. UpToDate. 2019.Schlager TA, Whittam TS, Hendley JO, et al. Comparison of expression of virulence factors by Escherichia coli causing cystitis and E. coli colonizing the periurethra of healthy girls. J Infect Dis. 1995;172(3):772–777. doi:10.1093/infdis/172.3.772Shaikh N, Morone NE, Bost JE, Farrell MH. Prevalence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hood: a meta-analysis. Pediatr Infect Dis J. 2008;27(4):302–308. doi:10.1097/INF.0b013e31815e4122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Task Force on Circumcision. Male circumcision. Pediatrics. 2012;130(3):e756–e785. doi:10.1542/peds.2012-1990Bhat RG, Katy TA, Place FC. Pediatric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Emerg Med Clin North Am. 2011;29(3):637–653. doi:10.1016/j.emc.2011.04.004Zorc JJ, Kiddoo DA, Shaw K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Clin Microbiol Rev. 2005;18(2):417–422. doi:10.1128/CMR.18.2.417-422.2005Subcommittee 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Steering Committee on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Management, Roberts KB.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itial UTI in febrile infants and children 2 to 24 months. Pediatrics. 2011;128(3):595–610. doi:10.1542/peds.2011-1330Currie ML, Mitz L, Raasch CS, Greenbaum LA. Follow-up urine cultures and fever in children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3;157(12):1237–1240. doi:10.1001/archpedi.157.12.1237


转载声明:本文仅代表转载平台的观点,如有异议,请以医生意见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