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便便只是宝宝的排泄物,但是在宝宝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喜怒哀乐和日常需求的时候,却能反应出宝宝的肠道健康。宝爸宝妈们需要仔细观察宝宝日常大便的次数、性状、气味等,以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那么如何判断宝宝的便便是否正常呢?


宝宝在出生后24小时内一般会排出第一次便便,称作“胎粪”。胎粪一般为绿黑色、粘稠状,是宝宝还在妈妈子宫内的肠内容物,出生后及时排出,表明宝宝肠道生理功能可以正常发挥作用。如果没有排出胎粪,则需要及时进行检查。


给予母乳喂养后,宝宝逐渐开始排出正常的便便。从排便次数来看,新生儿的排便次数较多,甚至会出现“吃一次,排一次”的现象。随着月龄的增加,排便次数逐渐减少,一般每天1~4次。从排便量来看,母乳营养丰富且易被消化吸收,剩余的食物残渣较少,所以宝宝的排便量较少。从颜色上来看,母乳喂养宝宝的便便一般呈黄色或淡黄色。从性状上来看,宝宝的便便质地均匀,比较稀,呈糊状。从气味上来看,母乳喂养宝宝的便便没有太多气味,略呈酸味但是不臭。


宝宝的粪便中常常会有一些白色颗粒或瓣状物,俗称“奶瓣”,这是因为宝宝胃肠未发育完全以及消化酶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脂肪、蛋白质消化不完全而随粪便排出,这属于正常现象,宝爸宝妈们可以放心,随着宝宝年龄增长这一现象便会消失。



“攒肚”vs便秘


“攒肚”是一种民间的说法,指的是宝宝大便规律的改变。发生“攒肚”的宝宝大多是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会在出生后两个月左右出现,大便突然从刚出生的一天几次变成了三四天、甚至一周一次。这是由于宝宝消化系统逐渐完善,消化吸收功能变好,能对母乳充分地消化、吸收,因此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产生排便反射,就出现了“攒肚”现象。


便秘是指宝宝的大便干硬导致排出困难,且排便间隔的时间比较久。


“攒肚”和便秘应该如何区分呢?首先应该看大便的性状。“攒肚”时的大便仍然是黄色软便或糊状便,而便秘时大便干结。其次,看宝宝的反应。“攒肚”的宝宝排便不费力,精神状态、食量、睡眠等情况一切正常;而便秘的宝宝排便费力,排便时哭闹,并伴有睡眠不安、烦躁等。最后,“攒肚”一般发生在2-6个月母乳喂养的宝宝,而便秘多见于人工喂养、混合喂养以及已经添加了辅食的宝宝,并且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出现。


通过以上的办法判断,如果是“攒肚”,则不需要特殊治疗,等宝宝大一些添加了辅食这一现象就会消失。平时宝爸宝妈们可以给宝宝做一些腹部的按摩,来促进宝宝排便。如果是便秘的话,可以采用以下方式缓解或者寻求医生的帮助。


(1)缓解宝宝便秘,首先要学会科学选择食物。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很少发生便秘的情况;配方奶或混合喂养的宝宝出现便秘时,要检查一下给宝宝冲调奶粉的比例;还要注意水温要适宜,不要过烫,一般与体温相近(与腕部内侧皮肤温度相近)。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建议给宝宝选择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如红薯、南瓜、西兰花、梨、蓝莓等。如果是7-9月龄的宝宝,可以将以上食物做成蔬菜汁或泥糊状,如红薯粥;对于10-12月龄宝宝,可以喂小块的梨、胡萝卜;对于13月龄以上的宝宝,可以增加食物的粘稠度和块状的大小。


(2)足量的水分摄入也有助于缓解宝宝便秘。对于6月龄的宝宝,一般每天喝800毫升左右的母乳;对于7-12月龄的宝宝,每天母乳的平均摄入量约为630毫升,还需要通过添加辅食或其他液体等补充的水约330 毫升。对于1-2岁宝宝,每天母乳的平均摄入量约为530毫升,还需要从辅食或其他液体中补充水分825 毫升。


(3)按摩,也是一个帮助宝宝缓解便秘的办法,简单易学且被很多父母验证有效。父母可将手暖热以后,放在宝宝肚脐周围,顺时针按摩10次,休息3分钟,在反复进行按摩几次。


(4)较小的宝宝尚未学会走路,可以让宝宝平卧,握着宝宝的脚踝,帮助其做蹬自行车运动;如果是较大的宝宝,已经可以自己走路,可以多带宝宝进行下户外活动,运动也是缓解便秘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