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妈妈看到孩子不愿与人交流,就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宝宝得了自闭症;而有些家长明显感觉到孩子表现异常,却疏忽大意,不愿意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今天是世界孤独症日,豆苗妈转载了广州和睦家医疗总监夏凯莉医生这篇文章,希望增加家长们对自闭症的了解,不要随便误判孩子患上“自闭症”,也不要讳疾忌医耽误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发现孤独症儿童通常在2-3岁后才因其怪异表现被父母带来就诊,这会不会晚了些?如果早期发现会不会给孩子带来改变?
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俗称自闭症,这些孩子因为不愿和人交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像爸爸妈妈生的孩子,所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长大后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甚至无法自立。
孤独症的症状表现
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这里简单介绍一些典型表现。
1. 社会交往障碍
在婴儿期,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
在幼儿期,患儿仍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无反应,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不会以适当的方式与同龄儿童交往,不能与同龄儿童建立伙伴关系,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向他人寻求安慰。
学龄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及病情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明显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和行为。成年后,患儿仍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能建立恋爱关系和结婚。
2. 交流障碍
非言语交流障碍
患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的手走向他想要的东西,不过表情通常显得比较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言语交流障碍
患儿语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损;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患儿常常存在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部分患儿虽然会背儿歌、背广告词,但却很少用言语进行交流,且不会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刻板重复的短语进行交谈,纠缠于同一话题。
3.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转的东西。
行为方式也很刻板,如:常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非要走同一条路线,长时间内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并常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特怪异的行为,如: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或用脚尖走路等。
孤独症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研究发现,开始于两岁以内的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的预后。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在孤独症确诊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或拖延,因此,美国儿科学会明确指出,对于在一岁左右存在孤独症可疑危险因素的儿童都应该给予干预。
经验丰富的儿童心理专家可以在宝宝12-18个月大的时候诊断出自闭症。早期诊断可以帮助早期干预,而早期干预可有效缓解自闭症以及自闭症对生活的影响。现阶段10-20%的自闭症可以治愈。(这个治愈率是指小的时候符合自闭症的诊断,但是经过早期有效的干预后不再符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了,这些人可以完全融入社会,甚至有一己之长,但其中的可能会有一些性格上的问题,如:内向,不善言辞,喜爱独处等等)
疑似患儿的父母应该怎么办
如果发现孩子有疑似症状,请父母尽快带宝宝到专业医院就诊,以确保孤独症儿童或者怀疑孤独症的婴儿获得早期诊断,并开始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和训练。目前来看,这是挽救孤独症宝贝们唯一有效的方法。
豆苗妈的话:愿每个来自“星星的孩子”都早日恢复健康,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