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越来越暖热,小朋友们都欢欢喜喜地出门玩耍。但家长们可得多留个心眼,有一种传染病也在这个时候悄悄活跃起来——它就是手足口病


近期儿科门诊,因为手足口病来看病的小朋友明显增多,看着孩子们难受,家长们揪心不已。其实啊,有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很多家长还不太了解,那就是手足口疫苗


今天,小豆苗就来和大家好好唠唠手足口疫苗的那些事儿。




01

手足口病就藏在宝宝身边!


手足口病专挑 5 岁以下儿童下手,传播方式防不胜防,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只要有一个携带病毒,病毒就能借着各种 “顺风车” 扩散。


比如,摸过沾有病毒的玩具、餐具,或是被污染的小手,病毒就会悄悄爬上孩子的皮肤;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也会传播病毒……


一旦孩子不幸被感染,手、足、口、臀等部位就会冒出皮疹、疱疹和溃疡。其中,口腔疱疹溃疡最为常见,严重时孩子连吃饭喝水都会疼得直哭。


虽然多数孩子症状较轻,一周左右就能恢复活力。但有些孩子会发展成重症,引发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到孩子的生命安全


遇到这个情况一定要马上就医——持续高热(腋温>39℃)且退烧药无效、精神变差嗜睡并伴有头痛呕吐、呼吸急促困难、出冷汗四肢发凉且心率增快(>160 次 / 分)!



02

手足口疫苗,守护健康的秘密武器


目前手足口病疫苗主要是肠道病毒 71 型(EV71)灭活疫苗。


为什么专门针对这个病毒呢?


因为接近8成的重症手足口病例和超过9成的手足口死亡病例,都来源于它。而手足口疫苗的保护效力能达到 90% 以上,可大大降低孩子得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不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几十种,目前的手足口疫苗只能预防由 EV71 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所以打了疫苗,还是有可能感染由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但打过疫苗后,起码能抵挡最危险的病毒。



03

手足口疫苗,是免规疫苗的有力补充


有些家长可能会纠结:“这手足口疫苗是非免疫规划(自费)疫苗,要不要给孩子打呢?”


其实国家制定疫苗政策时,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比如疾病的危害、财政状况等等,很难让所有儿童疫苗都免费。所以,疫苗是否免费并不能作为判断疫苗要不要接种的唯一标准。从保护孩子健康的角度出发,手足口疫苗还是很值得接种的。


划重点↓↓↓


① 手足口疫苗的接种对象是 6 月龄 - 5 岁的儿童;

② 6 个月以后的宝宝越早接种越好,最好能在 12 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③ 全程接种需要打 2 针,这 2 针之间要间隔 1 个月。




04

打疫苗前后,这些事儿要注意


在带孩子去接种手足口疫苗前,要确保孩子身体棒棒的,没有发热、咳嗽、腹泻等不适症状。要是孩子正生病,或者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过敏,那就得提前告诉医生,让医生判断能不能接种。接种完疫苗后,也不能马上就走,得在接种点观察 30 分钟,看看孩子有没有啥反应。


有些孩子接种后,接种部位可能会有点红肿、疼痛,或者出现低热,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一般反应,不用太担心,过个 1 - 2 天自己就会好啦。要是孩子出现高热、呼吸困难、抽搐等严重不良反应,那可一定要赶紧带孩子去医院。


除了接种疫苗,日常预防也不能松懈。


要让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回来,都要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孩子的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要定期清洗、消毒。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尤其是手足口病流行期间。


手足口病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了解它,做好预防措施,尤其是及时给孩子接种手足口疫苗,就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孩子免受它的侵害。希望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远离疾病的困扰!